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起,廣東佛山、廣州番禺等地大批年輕姑娘為養活家庭,遠赴南洋作女傭,當中不少從此走上「姑婆」之路。經濟獨立的她們大部分「梳起不嫁」,成為當代自強女性的象徵。隨時代進步,該批自梳女已成絕響,紛回國度晚年,同時出錢出力建設故鄉以及自己的「姑婆屋」,晚年與一眾自梳姐妹互相扶持,生活自在。

順德均安鎮的冰玉堂是由自梳女捐資興建的敬老院。(互聯網圖片)

珠三角地區的未婚女子長期梳着長辮子。

煮飯打掃已成為「老姑婆」的習慣。

自梳女經常聚首一堂打麻雀。

自梳女年邁體弱,需由他人攙扶行走。

決定終身不嫁的自梳女自行將頭髮盤起。

中國目前剩下少數自梳女。(互聯網圖片)

廣東佛山市均安鎮沙頭村住着中國最後一批自梳女,九十歲的姑婆黃月蓉為其中一員。黃月蓉出身低下階層,一九四一年抗戰期間為助家人度過時艱,隻身到新加坡作「媽姐」,負責帶孩子、做飯等家務事,每個月至少可掙一百元坡幣,相當於當時中國的六百元,收入十分可觀。飄洋姑娘獨立自強,加上成家後多不被聘用,使她們大多不願嫁人,錯過成家機會,久而久之便自梳不嫁,自梳甚至曾成為社會現象。

姑婆屋變會館安靈位

沙頭村一批自梳女飄洋打工半世紀,早年陸續回鄉,靠半生積蓄安享晚年。她們生活有規律,作息定時,起居生活自理周到。黃月蓉笑稱,做了媽姐大半世,保持儀表及打掃家居已成入骨的習慣,故會定期花錢去理髮,保持儀容,每日起床更要全屋清潔,不打掃不舒服,閒時則會到公園散步或與其他自梳女打麻雀娛樂,活得自在。

為了老有所歸,早期的順德自梳女於沙頭村籌建姑婆屋「冰玉堂」,此後一段時間,回國的自梳女皆住在冰玉堂。然而,飄洋打工隨時代發展而日見式微,不少自梳女陸續與家人同住。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冰玉堂漸由住所變為自梳女的會館,供聚會、供奉觀音及安放已故自梳女靈位之用。

均安鎮宣傳文體辦副主任歐陽少生指,自梳女返鄉後常出錢出力,助家鄉建設,深受獲政府及鄉鄰尊重。當局近年着手為她們處理恢復國籍等事宜。據廣東省婦女聯合會二○一一年調查顯示,登記在冊的自梳女不足五十人,年齡介乎八十五歲至九十歲,她們是中國最後一批自梳女。

逢星期一至五見刊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