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非本地生修讀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研究課程的比例,遠遠拋離本地生,令資源出現傾側。

80%非港生

教育局指,一四/一五學年,教資會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的學生人數為七千一百零三人,但當中有多達八成為非本地學生,即有五千六百七十六人;本地學生只佔兩成、僅得一千四百二十七人。有大專界人士分析,相信由於本地生認為修讀研究課程的經濟效益過低而卻步,倡政府考慮優先投放資源在本地生的研究範疇上。

教育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根據院校提供的資料,一三/一四學年,教資會資助的研究院研究課程學額,每年的平均學生單位成本為四十七萬五千元。本地學生獲取錄修讀教資會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的機會,比非本地生高逾一倍。不過,本地畢業生是否升讀研究院課程,及在何處修讀,純屬個人意願,通常會受當時市場的就業機會、學生本身的職業志向及教學或研究範疇的前景等不同因素影響,而非因應院校所給予的深造條件而決定。

而被指資源或傾側在資助非本地生修讀研究課程,教育局解釋,若為研究院研究課程設定非本地學生人數上限,只會窒礙本地高等教育界別的學術發展。教聯會副主席兼大專發言人胡少偉指,本港學術之所以成功,有賴高度的學術自由及國際化,故認同需取錄非本地研究生。加上本地生認為修讀研究課程的經濟效益過低,「讀咗都無咁高回報,彌補唔到學費及時間成本」,令不少本地生卻步。他建議港府可考慮優先投放資源在本地生的指定研究範疇上,以吸引更多本地生申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