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恐龍?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畢業生謝子旗在學時,用兩年時間在「港大許士芬地質博物館」閉關研究,成功鑑定一塊出自荔枝莊、約一億四千七百萬年前的副狼鰭魚化石。該魚是現時廣受市民歡迎的飼養魚「龍吐珠」祖先,首次證明香港在「恐龍時代」已經有脊椎動物居住,對古生物學的發展相當重要。由於生存時期相若,學者對日後在香港發現其他史前動物,例如肉食恐龍化石的信心大增。

謝子旗(右)用兩年時間,成功鑑定侏羅紀時期的「副狼鰭魚」。左為文嘉棋。

副狼鰭魚化石(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

副狼鰭魚復原圖(香港大學提供)

香港發現的化石

地質年代表

該塊化石由港大許士芬博物館收藏,於現時屬香港地質公園範圍的荔枝莊收集而來。自詡「化石迷」的謝子旗昨憶述,一三年在學時自薦參與暑期研究,於博物館檢視大量未鑑定過的化石,期間從過百件館藏中發現一塊只有約四至五厘米長、沾滿塵土的石頭上,刻有長兩厘米的魚形圖案。出於對化石的熱愛,謝子旗花兩年時間,在顯微鏡下仔細分析該魚的骨骼。由於化石只殘留魚身下半部分,謝子旗化身「小畫家」,把魚的尾鰭、臀鰭及背鰭部分用圖畫復原,估計是來自晚侏羅紀的副狼鰭魚。最後,謝子旗將化石交予北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鑑定,進一步肯定研究成果。

謝子旗解釋,副狼鰭魚是魚的一種歸屬,早在遠古時代已絕種。因形狀相似,是飼養魚「龍吐珠」的祖先。由於發現的化石欠缺關鍵、藏有最多資料的魚頭部分,故無法拆解研究副狼鰭魚的「真正身份」,例如確實的名稱、特徵等。

屬「龍吐珠」祖先

他說,副狼鰭魚化石首次於一九七六年在浙江發現,當時證明該魚早於白堊紀(約一億一千萬年前)出現。今次的研究成果,將發現副狼鰭魚「現身」的年代推前四千萬年,並將該魚的物種地理範圍由福建一帶向南擴展約七百公里至本港。

港大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文嘉棋說,是次研究肯定侏羅紀時代本港已有脊椎動物居住,證明本港有發現肉食性恐龍化石的機會。港大表示,本港上一次發現重要化石是三十五年前,於白沙洲發現的泥盆紀(約三億七千萬年前)的盾皮魚化石。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