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與世長辭,再次挑起香港與新加坡雙城競爭的話題。其實,嚴格來說,兩地已無法相提並論,香港每況愈下,整體競爭力固然難望獅城項背,建屋安民更是瞠乎其後,相形見絀。

新居屋昨日攪珠,結果自然是少數歡喜多數愁。今期居屋只有二千一百多個單位,卻收到超過十三萬份申請,僧多粥少之下,中籤率幾乎比中六合彩還要難。加上綠白表比例失衡,平均一百三十多名白表申請者才有一位中籤,單身申請者中籤機會更是微乎其微。鑑於白表申請者向隅者眾,房委會聲稱下期居屋會考慮調整綠表和白表分配比例,及撥出單身人士配額。

其實,居屋嚴重供不應求,就算調整綠白表分配比例及設立單身人士配額,充其量只是挖東牆補西牆,根本無濟於事。私人樓價高與天齊,相對廉宜的居屋成為無殼蝸牛的唯一希望,可惜,即使港府不斷出招增加居屋流轉,終究成效有限。以俗稱「白居二」的白表居屋第二市場計劃為例,本來希望以免補地價利誘業主轉讓,讓白表人士有更多機會自置物業,豈料反應冷淡,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推高居屋樓價,令無殼蝸牛更難上車。

今年財政預算案提出居屋補價貸款擔保計劃,更被質疑可能進一步推高居屋價格,令有樓者獲三重補貼,無樓者一室難求。說到底,供應不足是房屋問題的癥結所在,這個死結解不開,不管港府如何扭盡六壬,也必然是徒勞無功。

諷刺的是,香港單身人士只能望樓興嘆,新加坡政府則宣布進一步放寬單身人士申請組屋資格,並將一房一廳組屋單位的單身買家配額由三成增至五成。同樣推行資助房屋政策,為何新加坡能夠做到居者有其屋,而香港卻做不到呢?港府無能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而社會過分政治化,拓土建屋寸步難行,也是另一個主要原因。多年來,新加坡政府大力填海,不斷造地建屋,僅是一一年至一三年間,每年組屋興建量便達到二萬六千個單位,兩年前更宣布將填海面積擴大百分之十,其中六成新土地用作興建房屋、社區設施及商廈。反觀香港,莫說填海造地,連發展新界東北等計劃也受到阻撓,動彈不得。

安居才能樂業,香港房屋問題積重難返,成為各種社會問題的主要根源。有大學調查顯示,七成九受訪市民表示生活痛苦,較去年上升三個百分點,創下新高;在六大民生問題中,住屋難是最大的痛苦;十八至二十四歲的年輕人之中,對房屋問題的關注超過就業。很明顯,年輕人愈來愈激進,成為街頭政治運動的主力軍,正是因為對現實失望,對未來悲觀。

當然,港府不是不知道問題所在,也不是不想解決問題,奈何動輒得咎,寸步難行。一言以蔽之,房屋困局正是香港走向衰落的縮影。如果社會不能走出政治爭拗的泥沼,如果港府不能打破施政困局,香港只能繼續沉淪,安居樂業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