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千秋功罪留予後人評論。」但現實上有些人在千秋之後,仍難以完全論其功罪,甚至千秋再千秋後,猶是不能,孔子如是,未知剛離世的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將來會否亦是如此?

內地拍過一套講述孔子生平的劇集,我全套買來從頭看到尾,歷史上的不少細緻情節,劇中都有詳細講述,唯獨我最想看的一幕,卻在幾十集中隻字不提,大抵此事爭議太大,編劇者也不知該如何落筆,於是索性略去。據說,孔子任職魯國司寇時曾下令誅殺大夫少正卯,罪名主要是指其莠言亂政、用心險惡。以今日的觀點看來,莠言亂政就是體現言論自由,用心險惡則更無法以客觀標準量度,所以少正卯就是無罪而獲誅,不少後人不知該如何為孔聖人開脫,於是惟有將此事抹去不提。

孔子泉下有知,或許甚是氣惱,以其聖人目光,瞻矚萬物、洞察千秋,大抵早已看出巧言令色者,不論古今,誠為國之大患,如是之人,殺了便是殺了。後人偏當孔子做了甚麼見不得人的事,想方設法去替他遮瞞,恐怕未必是其本願。

在下當然喜愛言論自由,否則本欄又豈能如斯暢所欲言?但我們也必須反思,言論自由是否完全不必設限?好像《蘋果日報》般蓄意煽動示威,早年更在頭版新聞報道的篇幅中寫下「七月一日維園見」的標題,這般做法是否也不該受管制?孔子如果再生,肯定答你不是;李光耀在世時,也會說不是。

絕對的自由就是放任,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愈放任愈好的,李光耀在生時不惜背負罵名,也要適當地制約放任的言論。未知他死後,將來歷史評論者能否明白他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