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二十多年前,有傳媒邀請專家就當代世界領袖作評估,評估他們各有多長遠的歷史眼光。還記得當時在任的美國總統老布殊,被認為只有二十年的歷史眼光,而能達一百年的,就只有毛澤東、戴卓爾夫人和李光耀幾位而已。但隨着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辭世,這類領袖如今是一個不剩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筆者尚在唸大學,有一次在課堂報告中附帶提到李光耀的名字。當時的指導老師是蘇格蘭人,他立即打斷我的說話,表示對李光耀此人甚為反感,因為他剝奪了新加坡人的自由,也肆意箝制公眾言論。

這位老師大抵是以來自民主、自由的英國為傲,所以將歐美的政治、社會模式奉為圭臬,對一切不遵此道的人都視為異端,因而提到李光耀三個字就表現得有點咬牙切齒,哪怕當時我報告的主要內容,其實是與這位新加坡國父無關的。

老師有他的個人看法固然不是錯,但西方的政治模式是否就該視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近年則愈來愈惹人省思。上述的報告,一晃眼已是二十年前之事,這二十年間,在李光耀影子下成長的新加坡,已發展成世界的模範地區;相反,我老師的祖家蘇格蘭卻是債台高築、民心背離,去年更差點兒要脫離英國獨立。雖則後來獨立不成,但今日的英國也是疲不能興,最近他們為討好中國,希望能在經濟上得到施捨,甚至不惜與自己的老大哥山姆叔叔公然鬧矛盾。如今的大不列顛國已是日薄西山,而按李光耀思想建成的新加坡則如日方中,更在很多領域上贏得世界第一的美譽。

路遙知馬力,西方制度的弊端,恐怕是要具百年目光的人,才能一眼看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