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建國之父李光耀,戰後初年先於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留學,後來轉往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並考獲雙重一等榮譽學位。前者是社會民主主義學說的重鎮,影響李氏早年的政治思想。後來他卻走上擅專統治之路,並以「亞洲價值觀」為包裝。

由於新加坡政府「良政善治」(前提人民一定要作乖乖牌)及「崇法務實」的治術,與新儒學史家余英時評論自西漢以來中國政治是「陽儒陰法」(或曰儒家的法家化),頗有類通之處,不少人因此以為李光耀是與西方思想決裂。可是,實情是否如此?

任何源遠流長的文明,都會各有開明與保守的學派,當時英國的高等人文社科教育,十分着重閱讀「西方正典」(Western Canon),範圍當然不止於洛克及盧梭等自由主義學說,例如古希臘大哲柏拉圖的《共和國》,主張「哲王」精英統治;中世紀意大利政治家馬基維利《君王論》的現實政治;英國政治學者霍布斯的《利維坦》,形容人民需透過社會契約,放棄天賦自衞權利,交付給威權政府,藉此維持社會秩序。李光耀的治國手法,事實乃深受上述西方保守思想影響。

把民主與專權之爭,政治化妝成西方與東方的「文明衝突」,偷樑換柱地與反帝反殖鬥爭的歷史接合,令民眾誤以為擁護威權政府,等於對抗西方霸權;爭取民主,就是淪為西方的差役,這是高明的政治詐術,中共也是這方面的能手。

要打贏民主論戰,第一步就是要拆穿「亞洲價值觀」的虛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