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官媒近年加強了對香港的報道及評論,希望引導香江輿論,傳遞正能量。可惜始終是一國兩制,內地傳媒人對香港民情、制度、文化大都是半桶水,有關評論搔不到癢處還在其次,有時更起反效果。春節前有官媒推出香港購物指南,為本港激進反水客行動火上加油,就是典型例子。

對香港「說三道四」頻率最高的官媒,莫過於曾要求國人容忍「適度腐敗」的《環球時報》,在本港部分人士眼中,該報不時胡言亂語,故貶之為《混球時報》。近日該報再發奇文,本意是批評佔領行動無法無天,破壞法治,引起嚴重後遺症,奈何用意雖好,卻舉錯例子,搞錯邏輯,結果是弄巧反拙。

日前一名冷血悍匪在尖沙咀打劫名貴手錶舖,並槍傷職員,案件至今未破。《混球時報》想像力豐富,將此刑事大案同佔領及連串針對內地客的驅蝗行動聯繫起來,認為是香港人無視法治行為的延伸,屬於社會心理學中的「從眾」心理擴散;又說本港激進組織趕走了旅客,吸引打劫的暴徒云云。

從冷血大盜操流利普通話及行為手法觀之,應該是來自內地,跟佔領行動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更談不上是甚麼「從眾」心理。而本港驅蝗、光復、賞花之徒再怎麼野蠻,仍不能與持槍傷人相提並論。上世紀九十年代,當時中港兩地經濟差距大,曾吸引不少省港旗兵來港食大茶飯,葉繼歡持AK47當街掃射的一幕,令人至今記憶猶新。打那以後,內地有錢人愈來愈多,加上葉繼歡被逮,省港旗兵銷聲匿迹近二十年。如果說今次持槍傷人搶劫事件是佔領後遺症,那麼二十年前的多宗打劫事件,又作何解釋?

正如廣東俗話:知少少,扮代表。《混球時報》語不驚人誓不休,連基本事實、基本邏輯都搞不清楚就瞎評一通,無助化解中港矛盾,徒然令人反感。無知不是罪過,若無知卻扮有料,就只能自暴其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