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組報道】它是現代水晶球,不單能預知身邊同事何時辭職,連陌生人的預產期都知道,完全掌握客戶需要毋須「靠估」。它是新一代「神探」,連台北新任市長柯文哲都是靠它來掌握民心。它就是大數據(Big Data)。大數據帶挈Twitter一季賺逾四千萬美元(約三億一千萬港元),大數據分析公司上市僅三個月,股價便一度爆升八成。大數據,不再是科技專門術語,而是關乎賺錢的三個字。

有大數據幫手,零售商可推斷出顧客當時需要,主動出擊送優惠,不再被動等客上門幫襯。

信用卡公司可追蹤消費習慣,是大數據一個重要來源。

大數據利用得好,時裝店甚至可以估計下位顧客的心水。

美國百貨公司Target連顧客懷孕,都猜得到。

提及大數據應用,通常指運用數據分析來了解市場。那大數據與傳統數據分析有甚麼不同?分別就在於大數據分析具預測性。

香港電腦學會商務智能與大數據專題組主席湛家揚舉例,分析一家服裝店交易及零售數據記錄,銷量和營業額便一目了然,這是傳統數據分析,通常與滯後數據有關。但若是根據該店過往一萬名女顧客的購物記錄、喜好顏色、購物地區、職業等資料,發現原來凡是二十多歲的、出入旺角的、當記者的,通常會購買紅色褲;該店便可預測下一名年齡情況相若的女顧客心水,亦可以按不同地區售賣不同貨品,這便是大數據分析。

數據愈豐富愈準確

大數據的重點在於「大」。湛家揚強調,數據的量要大、種類要多,才會找到有價值的分析,預測才會準確。例如零售業本身有購物記錄,如果取得顧客在社交網站的資料,進一步了解其行為及喜好,分析便更全面。

但到底數據要幾大、幾多才足夠?以能預測員工何時辭職的軟件Workday為例,所需資料包括員工以往的升遷記錄、滿意程度、公司管理層的決定、當地生活水平及行業人才需求等。曾有公司向Workday輸入過去二十五年逾十萬名員工的資料,因為以往的數據「餵」得愈多,Workday的分析便愈準,表現拍得住資深的人事部員工。

逢星期一至五見刊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