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在今次兩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為習近平倡導的「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賦予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意義,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正式成為國家意志和基本國策。出席兩會的代表和委員們,特別是其中的官員頗知應景,忙不迭地附和,「一帶一路」建設似乎前景美好。

但是,來自中國鄰邦緬甸的炸彈,令「一帶一路」的前景蒙上陰影。緬甸空軍在三月八日「誤炸」雲南後,十三日又越境轟炸,致使十三名中國人死傷。中方一改此前的低調,大發雷霆,顯示出嚴厲而強悍的姿態。

中緬曾經好得蜜裏調油,周恩來將這種關係形容為胞波(兄弟)情誼。外界甚至認為,來自中國的援助和支持,是緬甸軍政府得以長期執政的主要原因。

二○○八年之後,緬甸軍政府通過新憲法,嘗試推進民主改革和民族和解,在此期間,在當地不同政治勢力角逐和重返亞洲的美國強力介入下,挑動中緬兩國敏感神經的事件不斷發生,此次緬甸軍機轟炸雲南,更令雙方關係降溫。

中緬當下微妙而複雜的情勢,牽扯的不止是兩國的神經,更是地區性甚至全球性的,中國推出的首個全球性多邊的跨國合作機制「一帶一路」戰略,也難以置身事外。

包括緬甸在內,「一帶一路」沿線涉及六十個國家,這些國家大多和緬甸一樣,正處於社會和經濟結構轉型時期。正視中緬今日複雜的情勢,對考察「一帶一路」建設的前景,有着標本的意義。首先,社會轉型過程中政治勢力的分化對傳統利益格局形成衝擊,也勢必影響外交關係。其次,在保護民族利益旗號下,外來資本容易成為政治鬥爭犧牲品。再次,在發展區域經濟的名號下,傳統勢力與新興勢力之間的地緣政治角逐無時無地不在進行,中美在緬是如此,中俄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必經的中亞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