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三月八日婦女節。新民黨日前舉辦傳媒春茗,期間主席葉劉淑儀大談婦女運動歷史,稱中國在一九四七年「立國」時實現兩性平權,被網民嘲笑親共卻弄錯建政年份,為傳媒廣泛報道。其實,當日葉劉解說婦運史,避重就輕地淡化「沒有抗爭,哪有改變」的歷史規律,更值得批評。

葉劉先在春茗提到,二十世紀初紐約婦女走上街頭爭取權益,曾以「玫瑰與麵包」(兩者次序應對調)為口號,爭取溫飽與生活保障。其後說在一戰時,因男性上戰場從軍,婦女成為國家主要勞動力,戰後英國(美國亦然)政府逐步開放婦女投票權。

葉劉避而不談的,首先是「麵包與玫瑰」的口號,乃因一九一二年,一場以此為名的美國麻省紡織廠女工大罷工而盛行起來,該抗爭持續兩個月,並受軍警鎮壓,不少婦女及孩童被毆打,更有一名女工犧牲,引來輿論及公眾同情,最終以資方屈服收場。

約一百年前歐美婦女得到投票權,確有戰後「論功行賞」的因素,卻不可解讀成當權者「恩賜」。自十九世紀中葉起,大西洋兩岸的女性知識分子意識到自身的基本權益被無理剝奪,紛紛組織起來,用違憲審查官司、遊行示威、長期絕食以至公民抗命衝擊行動爭取投票權,一如後來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的名言:「改變不會自動到來,而是需要經過持續不斷的抗爭。」

葉劉紀念婦女節時,應好好反省其強調警權至上及蔑視抗爭的反動思維,那才算是飲水思源,對得住其姊妹先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