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生產大國,亦是消費大國,去年出境人數超過一億人,境外消費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然而,生產大國的背後,充斥假冒偽劣產品,中國人不敢用國貨,爭相往境外掃貨,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自二○一二年起,中國已經超越美國和德國,成為全球最大國際旅遊消費國,世界各地無不為中國人打開大門,百貨商場充斥中國豪客,不僅奢侈品成為搶購對象,連日常用品亦被一掃而空。以剛過去的農曆新年假期為例,四十多萬中國旅客湧到日本,花掉六十億元人民幣,瘋搶電飯煲、大米、化妝品、藥品,甚至連廁板也幾乎賣斷市,有人要租用小型集裝箱才能把全部戰利品運回國。

年前外國有本暢銷書《當中國買下全世界》,寫中國富豪到世界各地買油田、礦洞和水資源等天然戰略資源,其實,一般老百姓在全球搶購日用品及食品,同樣盛況空前,難怪國家領導人慨嘆,中國人將世界買成奶粉荒。

對於這股境外消費浪潮,商務部部長高虎城歸咎於價格差異。他說,內地消費稅、物流及管理成本過高,加上境外品牌商採取策略定價,以致內地產品價格比境外高,成為境外購物迅速增長的其中一個主因。當局未來會從這三方面入手,引導境外購物人潮回流,加上國人消費觀念轉變,相信會逐步回復正軌云云。

沒錯,貨比三家,價格是消費者考慮的其中一個因素,但如果當局將中國人一窩蜂到境外掃貨歸咎於價格差異,顯然是自欺欺人。實際上,內地居民近年到香港購買奶粉、藥品、食品和日用品,這些產品在內地也可以買到,而且價錢更低,內地居民寧願長途跋涉來港高價搶購,證明價格差異不是他們考慮的因素,商品質量才是關鍵所在。

最諷刺的是,當中國旅客發現在日本買的廁板竟是中國製造,不僅沒有覺得上當,還自我安慰說廁板既然是造給日本人用,質素必定優於國內同一款產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國人熱衷於境外消費,恰恰證明他們對「中國製造」沒有信心,對當局的品質監控失去信心。

事實上,中國淪為「造假王國」,早已臭名遠揚,神州風氣敗壞,幾乎無物不假,無貨不劣,叫國人如何安心消費呢?就以國產奶粉來說,一時吃出大頭娃娃,一時吃出結石寶寶,誰還敢冒險呢?如果國產奶粉靠得住,誰還會跑到香港甚至海外搶購,以致招來「蝗蟲」的罵名呢?國人爭先恐後出國掃貨,與其說是對外國品牌效應的追捧,不如說是對國內假貨氾濫的控訴。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正如本港有位法官在處理一宗走私奶粉案時所說,自己國家出產的奶粉也不敢食,這不僅是一種國恥,亦是一種悲哀。說到底,如果內地當局不能撥亂反正,加強監管,杜絕假冒偽劣產品,就算如何改革稅率,如何降低售價,也不能挽留內地消費者,更不能挽回國家尊嚴。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