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兩會今日召開,對香港人來說,檢討個人遊是關注焦點之一。港府與朝廷早有默契,既然港府希望收緊被濫用的「一簽多行」政策,朝廷沒有不准奏的。可惜此舉雖可討好部分民意,卻無法杜絕水貨亂象。

原因很簡單,從事水貨活動的不僅有內地人,更有香港人。據深圳海關數字,過去四年截獲職業水客三萬三千人,其中兩萬是香港人,佔六成以上;被定罪的一百六十三宗走私貨物案件中,八成是香港人。顯而易見,港人水客多過內地水客,至少也是平分秋色。如果取消或限制一簽多行成事,內地水貨客有望絕迹,但這只是為本港水貨客讓出空間,令走水貨成為港人的專利。另一方面,內地人雖然無法直接做水客,卻可以僱用香港人走水貨,在這種情況下,北區擁擠、逼爆的問題,依然無法解決。

走水貨被視為本地基層市民的搵食方式之一,養活不少人口。據行內人士稱,走水貨利潤豐厚,一天走三至四轉,輕輕鬆鬆可賺取一千元,時間又可以自己控制,最適合師奶一族。飲食業及建築業都缺人手,據說是被水貨業吸走了。不難想像,一旦內地水客消失,將有更多本地居民填補空缺。看來飲食業及建造業的老闆、判頭們又要發愁了,如果不加薪,人手只會流失得更快。

還是古人說得好,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本的生意無人做。走水貨大把油水可撈,兼工作時間自主,又沒有殺頭的風險(最多是罰款而已),怎麼可能杜絕呢?內地解決食品安全及產品質量問題非短期可奏效,對境外貨品的需求有增無減,而香港最靠近內地,當然是國人境外採購的第一選擇。

羊年春節,數十萬國人湧往日本掃貨,洗屁股的智能廁板被一搶而空,許多人回到家仔細一瞧才知上當,原來這些廁板是浙江製造的,事件反映國人崇洋媚外。此心理不改,同樣是水貨活動盛久難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