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消費欲望和購買力之強是毋庸置疑的,「會跑的錢包」即是對這種強悍最形象的註解。在這個春節,日本的零售商們見識到了中國人的豪闊,吹風機、陶瓷菜刀、保溫杯、電動牙刷、電飯鍋,甚至馬桶蓋,無一不是中國旅遊者的囊中物。

日本零售商自然對此心懷喜悅,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自己人的驚詫與憤懣。《人民日報》海外版文章將國人在海外的消費形容為「奇葩」,又借西人之口評論稱,不少中國消費者可能只是買到了商品,而不是買到了「品位」,「讓空洞無止的消費來遮掩教養的匱乏」。

看完《人民日報》的文章頓生疑惑:是不是搶購了馬桶蓋之類的胯下之物就是低下行為?怎麼樣才能既買到商品又買到品味?購買自己中意的東西怎麼會是空洞無品的消費?各種各樣的思想教育無時無地不在進行,國人又何以難掩教養的匱乏?向來以教化人民為己任的《人民日報》沒有回答這些疑問,老耿自然百思不得其解!

老耿拜讀奇文的同時,也看到一位極有品位的仁兄最後下場。安徽省原副省長倪發科因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被判十七年徒刑。倪發科受賄物中不乏大量玉石。

美玉不僅是財富、權力、地位等等物化象徵,而且有着強烈的精神意義,國人喜歡以玉喻德,在孔子看來玉有十一德。倪發科被稱為「玉石省長」,身懷大量美玉,定是追求品味的有德之人吧?不得而知,公眾只知道倪發科恰恰倒在自己的「品味」上,為了一己之雅好,犯了權物交易的大忌。

國人海外購物與倪發科的雅好原無可比性,只是論及「品味」難免令人品味出一番滋味。國人海外豪闊購物,只要花的是自己的錢,何必管你說三道四。面對《人民日報》尖酸刻薄的「品味」論,公眾還可以理直氣壯地質問:本朝物品好,大家又何須跑去他國滿足「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