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持續飆升的樓價,特區政府過去數年均在增加供應及管理需求兩方面推出不同措施,以期壓抑日漸瘋狂的樓價。日前,財政司司長公布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社會大眾一般都對這份預算案持正面態度。預算案中,財爺建議按揭證券公司研究推出新的補價貸款擔保計劃(以下簡稱擔保計劃),讓資助房屋業主可按市場機制獲得貸款以向房委會或房協「補地價」,繼而在公開市場上出租或出售其單位。財爺的良好意願當然是希望加強資助房屋在市場上的流轉,增加房屋的整體供應,但「一利起、一弊生」,擔保計劃是否可以打響財爺的如意算盤呢?

客觀上,擔保計劃確可增加私人房屋在公開租售市場的供應,但實際操作卻存在不少問題。不患寡而患不均,所謂「供應增加」只是一個相對概念。對於經濟條件較好的一群,擔保計劃無疑為他們的置業需求提供更多選擇;但對於公屋租戶、綠表及「白居二」人士,擔保計劃卻令未補地價的資助房屋供應減少,增加他們上車的難度。更甚者,公屋租戶未能從置業階梯往上爬,這變相減慢公屋流轉的速度。

更嚴重的後果是,擔保計劃或最終演化成接火棒遊戲。從經濟學而言,樓價必然會遵從循環不息的經濟周期,由於現時本港樓價處於歷史高位,樓價下挫只是時間問題。擔保計劃讓業主在極火紅的物業市道中以貸款補地價,萬一樓市急挫,這批業主能否承受這風險?

擔保計劃仍處於研究階段,意味其具體執行細節尚有迴轉空間。若財爺純粹希望增加資助房屋在公開市場上的供應,其實可以從其他途徑入手,例如允許讓買方承擔補地價的責任,令原業主不用先補價、後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