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內地旅客不斷增加,水貨亂象遏之不絕,不僅觸發連串暴力示威,更再度引發檢討個人遊的爭論。港府迫於激進團體的壓力,聲稱正研究調控內地旅客數量,可惜說易行難,最後可能又是紙上談兵。

毫無疑問,個人遊政策對本港是把雙刃劍,為經濟帶來巨大收益之餘,亦為社會民生帶來不少負面影響,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香港到底應如何抉擇,已是無可迴避的問題。商界有見於旅遊業及零售業無以為繼,紛紛提出進一步開放個人遊城市,補充客源,刺激市道,但港府表明不贊成,並會趁下月北京「兩會」期間與中央商討個人遊政策是否有收緊的空間。商界要求開拓客源,港府希望控制客源,這正是個人遊政策有利有弊的矛盾所在。實際上,香港承接能力已達飽和,旅客「多多益善」的年代已經終結,港府以凍結甚至削減內地客為目標,這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能否做到而已。

其實,中央領導人去年已點出香港接待旅客能力問題,當時港府信誓旦旦說會研究檢討個人遊,詎料不了了之,一方面反映港府敷衍塞責,另一方面顯示問題不易解決。說到底,所謂收緊個人遊政策,其實只有收緊「一簽多行」這道板斧而已。沒錯,一簽多行被水貨客利用,衍生不少問題和亂象,如果改變甚至取消相關政策,應能減少訪港人數,問題是這勢必引起內地居民反彈,政治阻力不小。再說,即使收緊一簽多行,也未必能夠杜絕水貨問題,充其量只能令內地水貨客絕迹,造就本地水貨客獨市生意,水貨亂象始終無法解決。

說來諷刺,當今世界各地都視內地旅客為財神爺,招徠唯恐不及,連一向愛面子的日本人也知道不能失去中國旅客,否則當地旅遊業無法生存,唯獨香港千方百計趕客,將財神摒諸門外,這不是「倒米」又是甚麼。

站在中央的角度,檢討甚至索性叫停個人遊可謂易如反掌,這不僅對內地毫無損失,而且樂得耳根清淨,問題是,內地旅客過門不入,香港旅遊業靠甚麼支撐呢?誰會受害呢?今年新春期間,個人遊及一簽多行遊客首次下跌,已是一個警號,如果香港因噎廢食,一味趕客,遲早連旅遊業這根經濟支柱亦保不住。

歸根究柢,內地客源宜疏不宜堵,個人遊政策引發各種亂象,激發中港矛盾,很大程度是港府無能所致。其他不說,僅說興建購物城,人人都知這是疏導內地客的有效方法,民間亦多番提出建議方案,包括在大嶼山、河套區或中英街興建大型購物中心等,可惜當局一直坐而論道,講了多年依然毫無進展。港產官僚胡混度日,連搞一個小小的邊境購物城也一拖再拖,旅客亂象遏之不絕,何足為奇。

旅遊業是本港經濟支柱之一,客似雲來本是好事,如今好事變成壞事,實在令人無奈。香港的本錢已經不多了,一旦旅客蟬過別枝,香港恐怕只能獨自憔悴。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