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日前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針對近年市民對「上車難」的不滿,施政報告提出房委會將以先導計劃形式,預留部分新落成的公屋出售予公屋租戶及符合綠表資格人士,而定價將較居屋為低,進一步優化現時的置業階梯。

任何新政策出台必然有利於某部分人,同時亦會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對於渴望置業的綠表人士,「新公屋」售價雖然較早年的租置計劃為高,但在現時樓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新公屋以較大幅度的折讓價出售,無疑是綠表人士的一個理想選擇。但有人歡喜有人愁,新公屋確能惠及小部分綠表人士,但對於那些尚未置業的非綠表人士,他們既不符合申請公屋資格,同時面對不斷飆升的樓價,尋覓一個棲息的安樂窩可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新公屋政策變了好心做壞事,徒添這批夾心階層的怨氣。

置業本應是個人選擇的問題,各人可基於本身的喜好、條件尋覓居所。但當「上車難」成了社會怨氣的重要源頭而影響政府施政時,管治者必須有所作為,調節現時嚴重扭曲的物業市場,搭建完善的置業階梯,讓市民(尤其是青年人)可把心力放在置業以外的其他問題,畢竟人生還有很多事情比置業重要!

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共政策必須顧及公平分配的原則,避免出現資源錯配的情況。香港土地資源珍貴,為了向經濟條件較遜色的市民提供住所,縱然現屆政府已出盡辦法覓地建屋,惟公眾對公營房屋的需求殷切,短時間內根本無可能徹底解決問題。新公屋的確可紓緩小部分綠表人士的置業訴求,但政府必須說明新政策為何向他們傾斜,而不把資源投放在其他市民(尤其是白表人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