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問題不僅是市民最關心的議題,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施政報告公布連串房屋政策和措施,無疑決心很大,用心良苦。然而,房屋問題積重難返,尤其「地從何來」死結難解,這些政策和措施成效如何,仍需拭目以待。

為了配合施政報告,當局昨日一口氣公布多個房屋計劃詳情,包括將出售公屋定名為「綠置居先導計劃」、房協將在沙田小瀝源興建資助房屋,以及市建局宣布開展土瓜灣春田街重建項目等。其中以綠置居先導計劃最受矚目,房委會透露首批單位最快在明年上半年推出,而且不會只推一次,首批單位約有一千個,售價低於居屋價格,可能是市價的一半,甚至以成本價出售。運房局局長張炳良解釋,計劃並非強迫公屋居民置業,而是以「一換一」形式進行,不會減少公屋供應,反可騰空單位加快流轉,讓其他輪候人士上樓。

綠置居先導計劃備受關注,固然因為這是新生事物,更因為房屋問題不斷惡化,在樓價不斷飆升的今日,資助房屋儼然成為無殼蝸牛的避風港,新一期居屋反應空前熱烈便是證明。可惜的是,儘管港府扭盡六壬覓地建屋,甚至訂下十年興建四十八萬個單位目標,其中二十九萬個是公營房屋,但進度緩慢,成效不彰,只能靠挖東牆來補西牆。以綠置居先導計劃為例,雖說公屋供應沒有因而減少,但亦沒有因而增多,對解決整體房屋問題沒有太大意義。更何況,首批單位只有一千個,相對於認購新一期居屋的數萬人,連杯水車薪也算不上。港府高官也承認,政府沒有魔術棒,不能「點地成屋」,不僅道盡巧婦難為無米炊的窘態,更說出無殼蝸牛的絕望。

其實,港府無法突破房屋困局,關鍵不在於有沒有魔術棒,而在於有沒有決心、魄力以及新思維。有私人發展商撥出兩幅土地協助年輕人上樓,一幅是擬重建的大坑西新邨,計劃興建五千個細單位,以廉價免首期售予在職青年,一幅用作興建青年宿舍,計劃以市值一半租金租予年輕一族。這可以說是解決房屋困局的新出路,如果港府能夠因勢利導,鼓勵更多私人發展商參與提供資助房屋,相信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眾所周知,私人發展商在新界擁有大量閒置土地,正好彌補港府缺地建屋的困境,若好好利用,必能大大紓緩土地荒的難題,只要做到公平公正,一切在陽光之下運作,相信會受到各界歡迎。當然,在泛政治化的今天,以公私營合作模式處理房屋問題,可能會惹來官商勾結的質疑,然而當局不能因噎廢食,守株待兔,坐視房屋問題不斷惡化。

總而言之,房屋問題積重難返,港府不能因循守舊,抱殘守缺,必須大刀闊斧,多管齊下,方能突破困局。張炳良說過,這麼多人被迫入住劏房,是社會的悲哀。其實,香港作為一個富裕社會,許多市民的居住環境還不如第三世界國家,這不僅是社會的悲哀,更是港府的恥辱!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