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施政報告》聚焦房屋、教育及青年政策,不過,近日有關教育政策的討論卻開始轉向,甚至妖魔化。如將當局計劃資助中小學生每年最少一次到內地進行交流活動,以及促成本地與內地學校姊妹校交流等形容是「染紅」及「洗腦」,質疑當局別有用心。繼幾年前的國民教育風波後,似乎又有一波染紅、洗腦的撻伐拉開序幕。教育局昨日亦無奈澄清,家長有權決定子女是否參加計劃。

到內地交流遊學絕非新鮮事,正如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在立法會解釋,本港不同團體多年來已舉辦不少中小學生往內地的交流遊學團,由於極受家長及學生歡迎,所以當局才研究作出資助,讓更多學生受惠。

好笑的是,當政府構思大破慳囊津貼計劃時,過去批評政府冇承擔的泛民政黨及議員、甚至家長卻跳出來大唱反調,質疑當局別有用心,對有關計劃嗤之以鼻、上綱上線誅心一番,有家長質疑為甚麼當局只津貼到內地交流,而非其他地方?作此問的家長若非故意刁難,便是扮豬食老虎。

香港與內地同文同種、同根連枝,港生到內地交流,在語言、歷史、地理甚至社會情況方面都有很多學習素材,而津貼到內地交流最少有三個優勢:一是所需資源較少,二是路途較近,三是容易操作,可惜有心人偏偏要挑剔指內藏魔鬼細節。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香港太小,但世界太大,當全球化已成大趨勢時,擴闊及提升學童與青年的視野及世界觀,才能增加他們的知識面及未來競爭力,惟本港家庭貧富懸殊,中產及富有家庭或能讓子女一年幾度外遊,基層家庭卻連送孩子跨區活動也感壓力,當局提供遊學及交流津貼,既是基層家庭的福音,更是讓孩子在起跑線更公平的做法,富裕及抱疑慮的家長可以不參加,但毋須以惡劣動機摧毀可讓大多數家庭及孩童受惠的計劃。

說到底,持染紅論的人士想法很奇怪且扭曲,香港與內地一衣帶水,居民互有往還很正常亦有需要,如今竟有到內地交流一次便會被染紅的推論,甚至要煞停有關建議,這真的對孩子好嗎?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