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時代,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件都能找到千絲萬縷的聯繫,譬如北大歷史系女博士于艷茹關於法國「投石黨」的博士論文被指嚴重抄襲,與法國《查理周刊》禍從口出引發連串恐襲,都能扯上關係。

法國人崇尚自由與浪漫有悠久的傳統,最早可追溯至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投石黨運動。當時法國人不滿宗教高壓及王權專制,使用一種叫Fronde的投石器攻擊國王及貴族,投石運動雖然慘遭鎮壓,但代表了法國人渴望自由、厭惡權威的精神。上世紀六十年代法國爆發不滿戴高樂父權統治的「五月風暴」,年輕一輩主張無限制的自由及無節制的享樂,放蕩不羈,《查理周刊》應運而生。該周刊以挑釁為能事,嬉笑怒罵一切權威,包括其他宗教及權威在內,埋下禍種。

二○○六年,該周刊轉載因諷刺回教先知穆罕默德闖出禍的丹麥漫畫,激起穆斯林群情反對;二○一一年,該周刊戲弄伊斯蘭教法而招致燃燒瓶攻擊;二○一二年,該周刊無視法國政府警告,發表幾幅穆罕默德的猥褻漫畫。在法國主流文化中,諷刺幽默屬於言論及新聞自由,但在伊斯蘭世界看來,這是侮辱其深信不疑的信仰,是西方大國沙文主義,是對弱者的踐踏。

伊斯蘭文明及基督文明對抗逾千年,這場戰爭至今還以某種形式延續。不同的是,過去兩種文明劃界而治,而今歐洲因本地出生率下跌而引入大量移民,法國的移民多來自以前在亞洲、中東及非洲的殖民地,新移民大都信仰伊斯蘭教,他們既是異種文明,又是經濟貧困、政治弱勢的一群,忍受不了主流社會對他們的傲慢,文化衝突、種族衝突持續不斷,不少人更加入伊斯蘭國及阿蓋德等極端組織。

這場文明衝突最終誰會取勝?有統計顯示,歐洲新增人口中,以取名「穆罕默德」的人最多。不難預言,伊斯蘭人口超過歐洲本地人口之日,就是歐洲文明滅亡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