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問題死結難解,土地不足是最大難題,港府經常慨嘆「地從何來」,一副無可奈何、無計可施的樣子。其實正如我們多次指出,香港不是沒有可用的土地,而是港府未能善用現有土地資源。

本報兩年前踢爆現存二百多幢位處市區優質地段的公務員合作社舊樓,因無法解決分契及補地價問題而難以出售及重建,當局曾答應尋找解決方案,惟至今仍束手無策,令人莫名其妙。試想想,如果加快重建這批舊樓,不是可以解決部分房屋問題嗎?

公務員建屋合作社計劃可追溯至五十年代初,由政府以特惠價格批出土地及貸款,讓合資格公務員以合作社形式建屋自住,屬於公務員房屋福利之一。時移勢易,有關計劃早已終止,但遺留的問題仍未解決,這些四、五十年歷史的舊樓,部分日久失修,加上沒有電梯,令年紀老邁的業主苦不堪言,希望將舊樓出售或重建,但由於手續繁複,加上需要補地價,以致望天打卦。本報年前報道有關消息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立法會曾通過動議促請當局尋求解決方法,而發展局亦承諾跟進並向立法會匯報,惟一直沒有下文。當局月前去信合作社代表,指由於問題較預期複雜而對協助重建方案未有任何結論;信件解釋,豁免或減地價變相以公帑補貼業主,做法必須有充分公眾利益理據支持,否則難以實施。

毫無疑問,公務員合作社舊樓問題特殊,尤其是補地價涉及公帑,更需審慎處理,但這不應該成為港府置身事外的藉口。須知道,隨着時間流逝,這批樓宇只會愈來愈殘舊,問題始終要面對,不能永遠拖下去。更何況,港府正面對土地短缺問題,如果能夠重建這批舊樓,既可紓緩土地荒,亦可幫助老業主改善居住環境,可謂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這二百多幢公務員舊樓多位於港島半山、跑馬地及九龍塘等市區靚地,而且許多未用盡地積比率,重建潛力龐大,當局暴殄天物,不僅是敷衍塞責,更是愚不可及。

事實證明,本港房屋問題積重難返,土地供應捉襟見肘,最大的原因不是沒有土地,而是港府沒有決心,沒有能力。現屆政府雖然將房屋問題視為施政重中之重,並提出未來十年建屋四十七萬個單位的目標,然而說易行難,房屋供應未能滿足需求,以致樓價不斷飆升。差餉物業估價署數字顯示,去年首十一個月私人樓價累積上升近一成二,再創新高;而在樓價高不可攀的情況下,最近推出的新居屋更是反應空前,儘管只有二千多個單位,卻派出十多萬份申請表,預料最終可錄得超額八十倍認購。當「居者有其屋」淪為一句口號,當樓價高企不下,市民怎能不怨聲載道?

一言以蔽之,重建公僕舊樓, 勝過見縫插針。港府要解決「地從何來」難題,緩解房屋困局,必須敢於打破傳統思維,重建公務員合作社舊樓是其中一條出路,不能再敷衍塞責,議而不決。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