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日下午五點四十分,深圳市政府宣布二十分鐘後實施小汽車增量調控管理。自此,深圳市成為內地繼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之後第八個實施汽車限購政策的城市。

深圳遲早要限購汽車,這在很多人預料之內。看一組數據即可明瞭深圳堵車的程度。在內地城市中,北京汽車最多,有五百多萬輛,首都之堵也聞名遐邇。而面積只有北京八分之一的深圳,汽車超過三百一十萬輛,每公里道路汽車約五百輛,密度內地第一。僅二○一三、二○一四年,深圳新增機動車近一百萬輛,相當於香港機動車總量的一點五倍。官方監測到的數據顯示,該市中心區晚上高峰堵車時長有五十五分鐘,有的路段車速只有每小時十公里。

深圳限購汽車突然而至,又在人們預料之外。不限牌、不限購,是深圳官方多次作出的承諾。今年初至此次限購政策出台前的一周,從市長到交通管理機構官員一再言之鑿鑿地宣稱深圳不學北上廣,只靠提高停車費等經濟手段治理擁堵;若出台限購政策,一定會廣泛聽取意見,絕對不會搞突襲。該市甚至曾有人因散布「汽車限牌謠言」而被行政拘留。

在政府屢屢「闢謠」之後,「謠言」突然坐實,公眾的錯愕可想而知。

政府話裏話外透露出這樣的施政邏輯:如果提前預告預告,會引發消費者搶購潮,限購達不到目的。在這樣的邏輯支配下,政策必須是突然而至的,必須說謊,對洩漏的消息必須加以「闢謠」。

這樣的施政邏輯,在內地大行其道,凡涉及廣泛的民生議題,常可見到政府闢謠式造謠的方式。至於政府誠信,反正也不高,多一次失信又何妨?

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稱,要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將此要求與深圳的做法對照,實是一種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