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社會來說,扶貧有如治病,既要療疾,更要補益,兩者不可偏廢。可惜的是,港府扶貧獨沽派糖一味,從沒有想辦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正如鋸箭療法一樣,箭桿鋸掉了,箭頭仍留在體內,難怪愈扶愈貧。

扶貧委員會宣布關愛基金再次向俗稱「N無人士」的非公屋、非綜援低收入住戶發放一次過生活津貼,合資格住戶獲發金額上調至四千元至一萬一千元不等,另外增設四人或以上家庭住戶類別,津貼金額為一萬三千元,預計全數動用四億六千萬元,五萬餘戶即約十二萬六千人受惠。N無人士處於社會最底層,生活飽受煎熬,這筆「意外之財」即使是小恩小惠,也可以算是一份不錯的新年禮物。問題是,長貧難顧,這種一次過派糖措施究竟能維持多久呢?關愛基金主要由公帑支撐,若變成第二個綜援制度,必然引發爭議。關愛基金專責小組負責人表明無意將計劃恒常化,有基層團體大表失望,正是基於這種分歧。

其實,關愛基金只是現行社會福利政策缺失下的臨時補鑊措施,靠它扶貧並非長久之計,亦非萬全之策。正如基層團體所指,今次受惠家庭數目遠低於實際劏房戶,估計是部分工廈及商廈劏房戶擔心申請津貼後,單位會被取締,因而不敢提出申請,變相被拒於門外。再說,就算劏房戶成功申請津貼,區區幾千元能夠解決甚麼問題呢?說到底,如果港府不從根本下工夫,協助低下階層脫貧,就算年年派糖,充其量只能甜甜嘴巴,實際意義不大。更何況,香港窮人仍達百萬之眾,需要援手的又豈止十餘萬人。

孟子說,為長者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港府年年盈餘,庫房水浸,本來是大力開展扶貧工作、紓緩貧富懸殊的良機,可惜港府縮骨卸膊,坐而論道,以致貧窮問題不斷惡化,貧富懸殊冠絕全球發達經濟體。最不堪的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奉行守財奴哲學,就算在民意壓力之下不得不派糖,也是不情不願,敷衍了事,多年來累積派出逾二千億元,卻沒甚麼效果可言。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港府如果真心扶貧,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增加資助大學學位就是其中一種。本港資助學位長期不足,在僧多粥少下,清貧學生的比例大約只有一成,比家庭環境較好的學生低四成,基層子弟輸在起跑線上,如何擺脫跨代貧窮呢?港府連增加學位也不肯,扶貧又從何談起呢?

當然,解決貧窮問題的關鍵始終在於全力發展經濟,為基層打工仔提供更多就業選擇。眾所周知,香港貧窮問題之所以不斷惡化,根源在於經濟結構單調,地產、金融獨大,低技術工人叫價能力低,只能淪為朝不保夕的「窮忙族」,在這種畸形經濟下,貧窮問題怎會不日益嚴重?

貧窮問題能否紓緩,是衡量港府施政的標尺,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港府的表現恰恰不合格,深層次矛盾日益惡化,民怨不斷上升,豈是無因!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