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十二月廿一日的網誌,一反常態地樂觀預計其任內餘下的三個財政年度,應可以做到「年年有餘」,還有餘力在不影響其他公共服務的情況下,為興建公營房屋的支出提早作儲備。故宣布設立「房屋儲備金」,目的是在財政相對充裕時,率先為龐大房屋開支先作規劃。事後輿論一般嘲諷曾「突然轉性」。

一周後曾俊華再於網誌解畫,首先稱那是建基於財政預算案內的「中期預測」,另外是由於一筆原預計在二○一五/一六財政年度、數額達五百億元的醫療融資開支,按照剛公布的醫保計劃,該開支應低於原來預算,故改變了收支預期。可是,到底醫療融資的開支比原來的五百億元減了多少,曾俊華卻隻字不提。另外,即使「中期預測」對估算政府財政有幫助,但藉此預測未來三個財政年度收支,仍予人過分輕率之感。

當初梁振英聲稱可解決樓價高企問題,騙得不少市民信任,助其奪得特首之位。上任至今樓價仍舊飆升,面對增建公營房屋的呼聲,梁及相關官員多次反問:「地從何來?」然而,當街頭佔領行動暫告一段落,政府拋出「長遠房屋策略」,先前扣起的閒置官地,忽然又可以動用了。原本確保市民居住正義的基本義務,特區政府當作是收買人心的政績工程。

曾俊華為房屋策略預留儲備金,只是為了滿足政治任務而已,也許不想被人批評「突然大花筒」,推翻量入為出的金科玉律,便寧願被人嘲笑「忽然樂觀」,代價是再暴露所謂香港高級公務員「高效專業」,純屬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