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推出農業發展諮詢被質疑害了農民,最終只有農業企業獲益。在傳統耕種的錦田大江埔村,黃如榮四年前設立歐羅有機農場,種植有機蔬果,佔地約十五萬平方呎,至今已達致收支平衡。他擔心建設農業園變相排擠其他農民,甚至田主以為有機會改劃或發展而囤地不外租,導致租金上升,扼殺農民生存空間。

朱凱迪憂慮農業園難以配合新界東北發展。

需定期續租風險大

黃如榮認為搬遷到農業園誘因不大,搬遷需要重新投資、規劃及測試土壤,前後最少要四個月,更要數年時間有規模地建設農場,「起棚起路,建設水池等都投資咗一、兩百萬,但呢啲係搬唔走,走嗰時賣到兩、三萬蚊已經好好。」農業園需定期續租,對農民風險較大,「萬一好多農民排隊,到時又可能基於公平原則,唔續租就好麻煩。」至於農業持續發展基金資助農業發展,他歡迎政府的資助措施,但擔心無法實際幫到農民解決供應及銷售配對問題,建議盡快增設更多農墟,又強調農民目前未有地盡其用,本地菜產量有能力翻幾番,長遠由市佔率百分之二增加至一成。

另外,土地正義聯盟發言人朱凱迪批評政策缺乏具體時間表,憂慮無法適時協助受影響的新界東北農戶,惟租期較租用私人土地長,對新界東北以外的農民仍具吸引力。本土研究社發言人劉海龍稱,政府提出發展現代化水耕種植,但漁護署轄下的「全環控水耕研發中心」的碳排放量,卻較大江埔常規農場高出十三倍,質疑政府對農業認識不足。他們亦擔心農業發展基金的門檻及申請程序複雜,農民未必有時間、精力及足夠知識通過申請程序,令發展基金變成只有農業企業可成功申請,變相趕絕本港小農。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