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行動結束後,民意繼續有明顯轉向。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若「政改方案令與中央政見不同的人不能成為候選人」,支持通過方案的比率由九月的兩成九升至本月的三成八,否決則由五成三跌至四成三。轉向支持的群組以二十五至三十九歲人士最明顯,他們較多自稱為中間派或無任何政治傾向人士;無政治傾向受訪者否決方案的比率,由九月的四成一跌至本月的兩成五,中間派則由五成一跌至三成七。可惜這些民意未有體現在政黨的言論決策上。

後佔領時期,泛民及社運朋友透過議會拉布、不合作運動,務求動員不滿政改的各種力量向政府施壓,不過,行動成效均未能在民調上反映出來。民意是泛民的最後防線,但從民意比例來看,中間派及無政治取向者佔整體市民超過一半,如果他們繼續採取較接納政改方案的取態,支持接納方案的比率勢將反超,泛民就會再一次進退失據。

面對政治現實,重啟政改此路不通。要得出一個合乎京港想法的方案,並不是街頭抗爭能解之事,上京告狀沒有實際作用,「鳩嗚」等宣洩式行為亦不會為普選取得實際成果。要從《基本法》條文中草擬出可行的政改方案,乃社會有識之士的責任,為此,泛民和建制的代議士均有責任帶領社會討論切實可行的方案。在人大框架下,仍有空間在提委會代表性及提名程序合理性方面優化。當然,現在仍有五成二市民認為當局要讓步,若中央可正面回應民情報告,亦會產生正面作用。

泛民朋友對民意的說法開始有點鬆動,說會再審視民意。民意變幻原是永恒,但不是浮雲,而是政策指標、政黨的成績表,必須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