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薄寡恩的特區政府,日前推出「自願醫保終極方案」,聲稱要將公營醫療的需求分流至私營醫療,減輕公營醫療的壓力,騰出更多空間予有需要的病人。

特區政府近十年的教育、醫療及福利政策,顯然是要大搞「私有化」和「市場化」,資助自資專上院校發展、推出社福界一筆過撥款制度、數年前「流產」的強醫金,到今天擬推行的「自願醫保計劃」,都是同一種施政哲學下的產物。

輿論普遍質疑「自願醫保計劃」的吸引力,區區則比較關注「自願醫保計劃」對公共醫療有何裨益。有學者指出,自願醫保只能稍稍「幫輕」公共醫療,私營醫療及保險業界受惠較多。根據食衞局的推算,二○一六年至二○四○年間可以每年平均節省二十八億元開支,相比政府每年對醫院管理局的三、四百億元經常性補助,根本是「蚊髀同牛髀」。

目前公共醫療百病叢生,醫護人手短缺、專科診療輪候時間長、藥物名冊和頻密的醫療失誤,都是困擾港人的問題。以犧牲不少病人的健康的藥物名冊為例,這項措施的確節省不少公帑,公共醫療的質素卻日見沉疴;醫院管理局每年的員工成本,佔總開支約七成,可是醫護人員一直嚴重不足。向公共醫療投放的天文數字公帑,發揮不了應有的效果,港人的勞動成果可謂付諸東流。

公共醫療的問題,並非資源不足的問題,關鍵是如何分配。食衞局和醫管局若不改革其拙劣的管理,增撥再多的資源也無助改善公共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