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的原意是希望鼓動香港市民積極支持「真普選」,拒絕人大常委會的「落閘」方案。可惜事與願違,如今運動終結時,認為應該通過原有特首普選方案的市民不減反加,而且增幅明顯。運動發起人原以為自己是在「喚醒」群眾,結果經過兩個多月歇斯底里的吶喊後,反而讓更多人「睡着」了,發起人午夜夢迴時,不知會作何感想?

中文大學日前公布一項最新的民意調查結果,支持「袋住先」方案的市民進一步上升,與反對者的差距收窄至歷來最小,後者比前者僅多不足五個百分點。中大的同類調查最早在九月中進行,其時佔領行動尚未展開,而支持通過政改的人只有約百分之二十九。第二輪調查是在運動開始後的第二、三周進行,一般人以為施放催淚彈後市民會對政府愈加反感,但結果顯示,認為應通過方案的市民反增至約百分之三十六。而最新一輪調查在十二月八日至十二日進行,支持方案的市民再上升到約百分之三十八。

相反,主張否決方案的受訪者則逐次遞減,從無反彈迹象,此消彼長,民心的向背已是愈趨明顯,運動的搞手們不得不作深切反思。香港社會的作風始終較保守,大部分市民很難會支持激烈和違法的抗爭活動。雨傘運動發起人說將來香港的抗爭方式可能會走向暴力,他們是多慮或是開心得太早了。

香港市民不可能接受太激烈的方式,相反愈多變亂,人心愈發思靜,反對派不斷再搞對抗,民意便會更向政府和建制派靠攏。觀乎中大上述民調,運動後期示威者愈趨激進,支持政改方案的聲音反倒愈響,這場運動最後是成功抑或失敗,答案已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