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終於落幕,港府希望將社會焦點由政治轉向經濟民生,昨日公布的長遠房屋策略堪稱「佔」後重建的第一炮。港府關心民生無疑正確,將房屋政策作為施政重點是應有之義,問題是,房屋策略再怎麼天花亂墜,如果無法實現,只能成為空中樓閣。

今屆政府上台後便將房屋政策列為施政重中之重,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訂下未來十年建造四十七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的目標,不可謂不誘人。昨天當局公布長遠房屋策略,更進一步把未來十年總房屋供應量提高到四十八萬個單位,新增的一萬個單位改為資助出售單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透露,未來會研究更豐富的資助房屋模式,或不局限於居屋,此話可圈可點。很明顯,港府欲在居屋之外提供新的資助房屋,或相當於以前的夾屋,以彌補現行房屋政策的缺陷。

近來港府高官反思佔領之亂,承認過去青年工作不夠,並頻頻推出改善青年工作的措施,今次增建資助房屋單位,顯然有一定針對性。事實上,年輕人收入普遍不高,在樓市高不可攀之下,置業夢變得遙不可及,租樓又負擔沉重,不少人被迫加入公屋輪候大軍,但在傳統計分制下,他們上樓的希望渺茫。年輕人愈來愈激進,今次更成為佔領行動的主力,不是沒有原因。港府痛定思痛,希望在解決年輕人居所方面下一些工夫,大方向完全正確,然而對於大量無殼蝸牛而言,新增一萬個單位只是杯水車薪而已。

更令人擔心的是,港府拓土建屋一直阻力重重,舉步維艱,房屋大計雖美好,能否落實成為大問題。當局近日承認建屋進度遲緩,房委會未來五年僅得七萬七千個公屋單位落成,距十萬個單位的建屋目標尚欠二萬多個,未來六至十年內要趕工逾十二萬個單位,真是談何容易。連原有的十年房屋大計都危危乎,現在又增加建屋目標,壓力更大,難度更高,隨時又淪為畫餅充飢。

其實,香港不是沒有土地可供發展,而是這裏不能碰,那裏不能動,令當局束手無策。增加土地供應不外乎舊區重建、換地、填海、收地和更改土地用途等途徑,但受到利益集團種種阻撓,加上反對派無所不用其極,立法會拉布、流會成為慣例,令施政寸步難行。更不堪的是,反對派早前在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成功奪權,任何基建大計都可能被拖垮。君不見,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一拖再拖,不知何時才能真正落實,大嶼山及港島之間的中部水域研究計劃又被迫抽起,這些計劃本來都可以提供大量土地,解決許多人的居住問題,如今一籌莫展,令人無奈,更令人絕望。

「佔」後重建千頭萬緒,港府必須雙管齊下,在聚焦經濟民生的同時,嚴懲佔中黑手及幕後金主。可以說,反中亂港勢力一日不被連根拔起,社會深層次矛盾一日不解決,亂象無法止息,港府施政就會備受掣肘,解決房屋問題也就無從談起。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