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及古蹟的成功例子寥寥可數,反觀台灣則成功將不少古蹟活化成博物館、藝術館等,且享負盛名,吸引大批遊人參觀。其中國立台灣博物館建於日治時期,大樓為中華民國國立古蹟台灣總督府博物館,館址為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希臘多立克式,外觀綜合巴洛克風格,並在一九九九年改為國立台灣博物館。

台灣的國立台灣博物館,由中華民國國定古蹟台灣總督府博物館改立而成。

李浩然指本港歷史建築的展覽館敍述的歷史乏味。(資料圖片)

設公共藝術走入社群

台北當代藝術館,前身為一九二○年的「建成小學」舊址,一九九六年被評為市立古蹟,二○○一年開館,成為台灣首個古蹟轉型美術館的成功案例。而台北市文化局於二○一一年,將捷運中山站至當代藝術館之間的線型公園,設置公共藝術,令藝術走入社群。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指出,本港歷史建築的展覽館仍然着重敍述例如興建年份、建築風格等乏味的歷史,「台灣成功之處,在於講述人嘅故事,令到遊客有興趣想去了解其歷史。」

另外,本港對於「綠屋」、永利街等歷史建築的著作仍然不足,過分依賴展館。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