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立法惡鬥不休,港府施政阻力重重,立法會成了推行政策的最大攔路虎,尤其在現行政治制度之下,政客奉行狹隘的地區保護主義,往往為一己之私騎劫整個議會,為一區之利綁架整個社會,令經濟民生受損,全港市民受害,「三堆一爐」飽受阻撓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例子。

立法會財委會日前第七次審議俗稱三堆一爐的擴建三個堆填區和興建焚化爐計劃撥款申請,終於取得小進展,在一片爭吵聲中率先通過擴建將軍澳堆填區的二十一億多元撥款。不過,這不代表三堆一爐從此一帆風順,撇除餘下的兩堆一爐隨時橫生枝節,有地區團體已揚言申請司法覆核,說不定又是一場漫長的拉鋸戰,今次勉強闖過一關,不過是千里之行的一小步而已。一個醞釀多時且獲主流民意支持的計劃,竟然被自詡民意代表的立法會阻撓,至今落實無期,簡直是匪夷所思。由此可見,議會政客為了討好選民,撈取選票,根本視整體社會利益如無物,而他們心知只要討得當區選民歡心,就能保住議席,更加不把主流民意放在眼裏。

事實上,三堆一爐之所以走到今天這個困局,堪稱議會制度失衡的結果。上年中財委會首次表決擴建三個堆填區撥款申請時,遭遇將軍澳居民強烈反彈,新界東議員企硬反對,港府無可奈何之下,惟有只提交屯門及打鼓嶺方案,結果又遭到該兩區居民非議,新界西議員紛紛轉軚反對,最後撥款申請功敗垂成。事隔一年多,擴建三個堆填區計劃已重新包裝成三堆一爐計劃,期間當局亦作出了不少環保補救措施,然而地區反對依舊,議員阻撓依舊,計劃寸步難行的困局依舊,現行制度下地區直選的弊病於此表露無遺。

本港的地區直選制度始於回歸前的最後兩屆立法局選舉,回歸後一直劃分成五區。本來,以直選議員代表地區發聲,原則上並沒有問題,問題在於現時區域劃分太散,容易造成過分的地區保護主義,加上政客質素低劣,事事以選票為先,以致整體社會利益每每被犧牲。正如有人說,如果地區直選只分港島、九龍、新界三區,港府推動三堆一爐可能不至於如斯狼狽,議員就算流失相關社區的選票,但整個新界幅員廣大,其他社區的支持票足以彌補,投票便不用投鼠忌器。不可不知,隨着人口老化及「垃圾圍城」危機逼近,堆填區、骨灰龕、老人院甚至墳場墓地等厭惡性設施將有增無減,如果每個議員都抱着「不要建在我後院」的心態,這些設施放在哪裏?民生問題如何解決?市民福祉又從何談起?

遠的不說,由於將軍澳堆填區今後只處理建築廢料,原來處理的家居垃圾都要另找出路,勢必又製造新的爭議,立法會內又有新戰線。

香港管治每況愈下,港府施政寸步難行,凸顯政治制度不合時宜,導致行政立法關係對立,先天相剋,後天互鬥。如果問題得不到改善,施政困局便沒有出路,香港亦難有政通人和的新局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