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處地方由專權過渡至民主,起初反對派受當權者打壓,奮起抗爭,到民主實現,早期的選戰依然朝野壁壘分明,反對黨挾抗爭運動的道德光環,加上訴諸悲情,往往能勝選執政,實現政黨輪替。

執政意味要承擔管治責任,若治理不善,光環自然減退,最終選民借助投票,完成政黨二度輪替。到此時,民主化前的意識形態鬥爭已趨於淡泊,中間路線抬頭,借用胡適格言,那是「多談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表現。

舊執政黨重新上台,選民亦將以其管治成績,衡量其執政資格,如果表現欠佳,亦會對其懲罰,政黨再度輪替,那亦代表當地的民主政治完全成熟,選民對政客不帶有任何感情。以上歷程,可以說是台灣由李登輝至陳水扁到馬英九,再及至國民黨剛於「九合一」選舉慘敗的寫照。

二○一二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民進黨的候選人蔡英文以中間路線應戰,淡化統獨之爭,雖然敗選,當時已贏得輿論好評。是次「九合一」選舉,綠營協調無黨籍的柯文哲,角逐台北直轄市長寶座,大獲全勝,可算是中間路線的延續及強化,二○一六年總統大選,蔡英文應可篤定當選,國民黨則呈分崩離析之象,未來十年恐怕難以翻身!

反觀香港,泛民主派安於作「永遠的反對派」,自以為走「溫和中間路線」,抗爭意志消磨殆盡,如今政治矛盾大爆發,市民為民主自治拋頭顱灑熱血,也許真正抗爭才剛開始,要像台灣般修成正果,還是路漫漫而修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