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佔領鬧劇之下,香港陷於一片政治狂熱,沒有多少人關心經濟民生。不過,不關心不代表問題不存在,貧窮人口依然高企,貧富懸殊依然嚴重,成為主要深層次矛盾,亦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尤其是基層青年向上流動空間狹窄,導致怨氣上升,浮躁不安,更是有如計時炸彈。

扶貧委員會昨日舉行本屆最後一次會議,除了提高貧窮線之外,最令人感興趣的是貧窮人口數字減少,由二○○九年的一百零四萬減至去年的九十七萬,貧窮率由百分之十六跌至百分之十四點五。當局認為貧窮問題有實質改善,反映扶貧工作有成效,包括推出長者生活津貼令長者貧窮率明顯下跌,單是去年,當局就投放了五百六十九億元在扶貧工作上。不過,特首梁振英承認,貧窮問題確實存在,且問題嚴重,扶貧委員會將成立專責小組探討青年貧窮問題,從教育、就業及培訓等方面協助基層青年向上流動。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現屆政府意識到貧窮問題嚴峻,並尋求解決之道,當然勝過前朝政府一味扮鴕鳥埋首沙中,然而,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扶貧說易行難,即使目前初見成效,並不表示問題已經解決。更何況,百分之十四點五的貧窮率依然甚高,扶貧工作依然任重道遠,尤其是要幫助基層青年向上流動,更是談何容易。

可以見到,貧窮問題尾大不掉,窮人沒有年齡界限,許多青年也落入「窮途」。眾所周知,近來青年人愈來愈激進,愈來愈暴戾,根源就是對現實不滿,對前途失望。正所謂,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當許多青年人淪為「窮忙族」,不管如何努力工作也無法脫貧,無法向上流動,社會豈能不亂?在今次佔領行動中,青少年成為主力,部分人言行偏激,就是青少年問題的一次總爆發。港府有意加強青年工作,協助青年向上流動,方向無疑正確,奈何青年貧窮問題複雜,且涉及不同政策範疇,必須通盤檢視,徹底改革,才能收立竿見影之效,在施政備受掣肘的情況下,港府有這種決心和魄力嗎?

歸根究柢,提供公平的教育和就業機會,才是解決青少年貧窮問題的根本之道。近年傳統名校紛紛「貴族化」,清貧子弟無法接受優質教育,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而投身社會後,又要面對就業出路狹窄,上流階梯斷裂的問題,這正是造成跨代貧窮和貧富懸殊的主要原因。港府過去扶貧失焦失準,難怪「愈扶愈貧」,如今港府雖然有心扶助基層青年,但若不能解決教育不公及就業問題,無論成立多少個專責小組,都是無濟於事。

總而言之,扶貧是一項長遠工作,必須持之以恒,才能逐漸見到成效。在一個正常社會,政府的扶貧對象主要是沒有工作能力的老弱婦孺,青年人只要有公平競爭的環境,便能靠個人努力立足社會,向上流動,香港今天要大鑼大鼓扶助基層青年,證明社會真的病了,而且病得不輕。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