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鄰近地區澳門、深圳、廣州已不約而同熱烈地探討「海上絲綢之路」的機遇,港人不應只顧佔領,也應關心一下如何透過粵港在海上絲路的合作,探討未來新出路,以免錯過時機。

在政府層面,香港和廣東省透過粵港合作聯席會議討論每年的重點工作。今年粵港合作主要方向包括共同推進粵港率先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加強兩地在金融、專業服務、教育、打擊水貨走私活動,及推動南沙、橫琴和前海三個新發展區的開發等合作。可是,至今港府態度未見積極,也未見好好利用溝通平台,協助香港業界把握三個新區發展機遇。

筆者上星期參加了粵港合作科技交流會議,席間大家談及以往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合作多流於項目層面,熱情一過就冷卻,認為要持續長期的項目才有助雙方合作。筆者認為,粵港合作這議題再次展示商經局官員缺乏長遠策略思維,區域合作並非交功課,而是提升競爭力、互補長短、發揮協同效應。

事實上,廣東省在「大智移雲」——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雲計算這四大科技範疇發展迅速,加上如華為、騰訊、網易已做出一定成績,如何利用廣、深、港、澳的企業、人才、智慧一同發展海上絲綢「科技」之路,並配合廣東省○八年已推展的「先試先行政策」,找清晰定位,做出亮麗成績,不單值得探討,也要盡快落實。

此外,粵港更可一同合作勾畫未來科技競爭力藍圖。趁着國家「十三五」規劃已開始籌劃,如何透過粵港合作加強雙方的角色,並提出具體方略,我們的商經局真要展示其領導能力、決心及誠意,把粵港合作優勢發揮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