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貪曾」前特首曾蔭權爵士提出十大基建,幾乎全變成無底深潭,學者批評「貪曾」好大喜功欠缺完整規劃,遺留爛攤子,又質疑當局為了基建容易通過立法會,可能刻意調低預算費用,上馬再追加撥款,要納稅人被迫「填氹」,基建成本愈拖愈貴,恐淪「大白象」工程。

港珠澳大橋是本港國家級重點建設項目,但大橋興建波折重重,大橋○七年列入香港十大基建工程之一,但○九年即遭曾任公民黨義工的東涌居民司法覆核大橋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令工程延誤逾一年,而大橋香港口岸填海工程一一年展開後亦發現困難重重,由於香港口岸人工島首次採用「鐵筒陣」的無浚挖式設計,要在海中安裝碎石樁及多個大型鋼圓筒,增加工程難度,加上石料不足,承建商未能從內地購入足夠數量的巨型石塊建造海堤,連帶影響隨後的堆填海沙等工序進度,要加添人手及機器追趕。

多項基建「慣性」超支,理大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陳偉強質疑,大部分規劃為了獲得立法會通過,可能刻意調低預算費用,以「先斬後奏」方式上馬再追加撥款,「到時洗濕個頭唔畀錢唔得。」雖通脹、物料及人工上漲,難以準確估計,但做預算一般都會「預鬆啲」,但多項基建超支嚴重,令人質疑提交立法會只是「假數字」。

5億變50億 隱瞞招民憤

對於當局含糊其辭,最初指港珠澳大橋超支「五億元以上」,結果變成超支五十億元,陳批評當局透明度低,以「唧牙膏」方式交代超支數字,有隱瞞之嫌,反映政府公關技巧拙劣,「市民覺得數字相差太遠」,弄巧反拙,增加民怨。

「貪曾」好大喜功提出十大基建,拖拖拉拉導致多項大型基建同時展開,陳偉強批評前朝政府欠缺完整規劃,基建超支延誤,遺留爛攤子要納稅人「填氹」,損港府管治威信。泛民議員在立法會發起不合作運動,恐阻礙申請撥款外,更令港府陷入不能管治的局面,勢必癱瘓政府施政及延誤城市發展而造成悲劇。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