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接連出現三宗本地登革熱個案,更不止一個感染源頭,登革熱變風土病,岌岌可危。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昨表示,本周內再召開跨部門防控蚊患會議,並與區議會商討加強十八區控蚊措施。衞生防護中心及醫院管理局專家最快明天(十一日)舉行會議,檢視臨床指引,應付一旦登革熱病人趨增的入院安排,或按病人病情嚴重程度決定需否入院。

食環署日前派員到青衣涌美村,第三名本地患者住處附近加強滅蚊。(資料圖片)

今年第三宗本地感染登革熱的三十六歲女病人仍留醫瑪嘉烈醫院,情況穩定。據了解,衞生防護中心、醫管局、食物環境衞生署、房屋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運輸署、地政署等多個部門代表,將商討在屋邨、公園、地盤、山坡及交通工具等地點加強滅蚊措施,並將邀請十八區區議會代表參與,推廣地區防蚊工作。

倘大爆發床位不足應付

高永文稱,三宗本地登革熱個案證明本地白紋伊蚊帶有不同類型的登革熱病毒。若病人兩次感染不同型的登革熱病毒,出現出血性登革熱的風險上升,死亡率較高,當局高度關注。他說,若往後出現更多病例,或加上輸入個案,相當數目的病人入院,對公立醫院服務構成壓力。新加坡、廣東省今年分別錄得逾萬宗登革熱,防護中心及醫管局將參考這些地區的臨床指引,冀為前線醫護人員提供較佳指引,分辨病情嚴重者及安排入院。

香港感染及傳染病學會代表曾德賢表示,新加坡爆大量登革熱,只能安排持續嘔吐、出血等較嚴重病例入院。由於登革熱尚未成為本港風土病,病例未至負荷不來,仍可安排發燒、皮膚出疹等懷疑個案入院,以防他們帶病毒期間在社區再被蚊叮,把病毒傳開。惟倘若本港感染數字上升,出現大型爆發,公院病床未必足夠應付,當局或需改變策略,先安排病情較輕病人作緊密監察,情況轉差才入院。

曾德賢建議,為前線醫護制訂指引,若病人出現眼窩後疼痛、「骨裂」般全身骨痛,又或皮膚出現不痕不癢紅疹等徵狀,應主動詢問曾否被蚊叮、蚊子種類,以及叮咬時間是否兩星期潛伏期內發生,盡快確定病因。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