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經合組織 (APEC)北京峰會下周進入高潮,這是繼二○○一年上海峰會後,中國第二次主辦該項亞太地區盛事。十三年一晃過去,最矚目的是,中國的國際地位已今非昔比。當年中國的GDP還不到日本的一半,如今已經超越日本,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樹大招風,老二難當。隨着中國在國際事務的主導地位不斷上升,其發展空間進入樽頸地帶的迹象也愈來愈明顯。這次峰會上,中國的「主場外交」攻勢還未開始發揮作用,竟已遇上重大挫折。

北京原擬在會議結束時發表的公報中,加入對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進行「可行性研究」,以及為建成自貿區設定目標日期,據稱在美國壓力下,這兩項條款均被刪除,意味着華府為其極力推動、且將中國排斥在外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掃除了一大威脅。此舉目的明顯是為了圍堵中國,以將中國邊緣化。

不過,美國這些小動作有多大作用,算盤最終能否打響,實在讓人懷疑。以中國現有經濟總量和龐大的市場潛力,任何涉及亞太地區乃至全球性的經濟合作,如果中國缺席,其影響力和成效必然大打折扣。從這個角度看,亞太自貿區後發制人的力量,不可小覷。

除非美國能走出冷戰思維的陰影,笑到最後的很可能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