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舉行的北京馬拉松,作為一場國際體育賽事,乏善可陳;但是其作為行為藝術的價值,有可能在當局、在民眾中產生不小的震動。震動由在重度霧霾中的各方選擇而起。

在惡劣天氣下,北京馬拉松是否應該取消或者改期的討論,從賽前一直持續到賽後。在組織者看來,因為規模龐大,有近一半的參賽選手來自國外和國內其他地區,組織管理涉及面廣,賽事延期或改期的難度巨大。

一些人則發出比較「專業」的聲音:運動員為把狀態調整到最佳狀態,賽前要進行很長時間的針對性訓練,而且為參賽也付出很多其他東西,臨時取消賽事,對運動員來說不公平。

更多的局外人則反對比賽如期舉行,理由很簡單,不能拿生命開玩笑,而且一周以前,天文台就預告這個周末會持續幾天霧霾,調整一下活動安排理所應當。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儘管有一些人臨時放棄比賽,但還是有來自五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的三萬多人,不理健身還是傷身的疑惑,參加了這個一年一度的活動。只是很多人戴着口罩,甚至套上防毒面具跑馬拉松的場景很有反諷意味,成為一場表現霧霾威脅下民眾生活狀態的街頭行為藝術。這種場景很容易令人作出這樣的解讀:不管你跑不跑,霧霾都在那裏,霧霾問題不解決,戴着防毒面具跑步就是我們的未來。

參賽者及帝都人民用獨特的選擇為自己未來的生活方式作出展現,民意如此釋放,不禁令人感慨。面對此情此景,不知齊聚北京,準備於次日參加十八屆四中全會的中共要員們作何感想?將要於下月初來京出席APEC峰會的各國領袖們又有何高論?

當局誓言旦旦要向污染宣戰,還藍天白雲於人民,還向國際承諾節能降耗,履行中國的國際義務。但願北京上演的這場行為藝術騷,能令他們產生治理污染時不我待的緊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