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詡國際大都會,便利長者及傷健人士的無障礙設施卻天殘地缺,一向備受詬病。港府兩年前提出「人人暢道通行」計劃,矢言要將香港打造成無障礙城市,可惜光說不練,兩年下來有關計劃依然十畫未有一撇,令人失望。

所謂「人人暢道通行」計劃,是現屆政府於兩年前的施政報告中提出,以專款專用方式,為各區的行人通道加建升降機。經整合後,目前共有一百五十八個項目交由路政署負責,再由十八區區議會選出五十四項優先加建升降機,涉款約一億九千萬元。本來,這不算是甚麼大工程,落實計劃並非難事,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路政署至今竟然只完成兩項工程,其餘大部分工程仍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最快也要四年後才有望完工。

以港鐵彩虹站通往彩虹邨及牛池灣邨的「長命斜」行人隧道為例,原定今年上半年加裝升降機,結果遲遲未動工。行人隧道是通往牛池灣邨街市必經之路,區內長者每天都要上上落落,苦不堪言,稍一不慎,更會發生意外,當局拖拖拉拉,根本是與長者及殘疾人士為敵。正如「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三成七受訪者批評當局漠視市民需求;三成五直斥路政署歎慢板;兩成三直指無障礙設施得個講字。

人人暢道淪為路路不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局閉門造車,籌劃失誤。有區議員指出,路政署同一時間展開五十多項工程,人手並無增加,「做唔切」下,一延俱延,一誤俱誤,所有工程必定受阻,港府掛在口中的「急市民所急」,蛻變成「市民急政府不急」。上述民調又顯示,四成一受訪者認為工程太多,恐不達標;兩成八直指施工進度緩慢;兩成六批評無增加人手,影響進度,可謂一語中的。

最奇怪的是,有工程遲遲不動工,有工程卻資源重疊。港鐵一早計劃為鑽石山龍蟠苑外的行人天橋加建升降機,豈料路政署竟然置若罔聞,以「人人暢道通行」計劃名義,耗資逾二千萬元在同一地點加建兩部功能完全相同的升降機,兩者相距不過七十米,步行不足一分鐘,根本是浪費資源,難怪超過七成受訪者直斥部門與社區缺乏溝通,各自為政,造成資源錯配,浪費公帑。

其實,無障礙通道並非新概念,聯合國早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已經提出。香港作為國際都市,《殘疾歧視條例》也實施了二十年,沒有理由在這方面依然甩甩漏漏。有比較才知優劣,同樣是亞洲城市,日本大阪車站設有「按鈴服務」,專人處理長者出入;馬來西亞大部分商場和政府部門更設有優先通道,減少長者及殘疾人士輪候服務時間。別地做得到,香港做不到,豈止是施政無能,而是港府無心的表現。

有人說,一個城市是否文明,看其無障礙設施便一清二楚。香港無障礙設施至今仍然天殘地缺,甚至連部分第三世界都不如,足證香港的文明程度高極有限,港府高官所謂民生無小事,充其量只是一句漂亮的口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