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搞環保一向有姿勢無實際,尤其是改善空氣質素方面,花招不少,成效欠奉,甚至往往弄巧成拙,添煩添亂。環保署斥資一億五千萬元資助石油氣的士和小巴更換催化器,詎料更換後車輛廢氣不減反增,空氣污染更加嚴重。

環保署上月實施加強汽油及石油氣車輛管制計劃,透過路邊儀器偵測車輛廢氣排放,不達標的車輛會獲發廢氣通知書,車主須於十二個工作天內把已修妥的車輛送往指定驗車中心測試廢氣排放,每次收費三百多元,若限期內未能過關,車輛牌照將被吊銷。為加強計劃成效,該署去年八月推出自願計劃,一筆過資助的士及小巴更換催化器。

儘管該項計劃出發點正確,但效果恰恰相反。截至九月底,三萬多部車接受環保署檢測,二百八十四部需發出廢氣通知書,當中的士和小巴佔八成;而在九月份維修覆檢的五十六部車之中,竟然只有四成一次過關,連同多次覆檢才合格的車輛也只有五成而已。業界人士踢爆,車輛合格率偏低,問題出在環保署資助的國產催化器上。

有車行坦言,環保署當初拍心口保證更換催化器後,車輛必可在檢測中過關,實情卻是一個月內已有廿部的士「中招」,原因是催化器使用數月便失靈,耗油量增多之餘,廢氣排放也比前更多;更有小巴更換催化器後,行駛時發出搖晃聲響,懷疑零件鬆脫。再說,車輛反覆維修送檢,不僅擾民,亦令業界成本大增。

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專家指出,過去本港「搵食車」大多使用日產催化器,平均壽命長逾一年,如今數月便出問題,不能不令人質疑國產催化器質素低劣,而催化器一旦失靈,廢氣排放量可能較正常高出十倍。面對業界的質疑,環保署答應延長檢測維修限期,並提供最多兩次免費測試,可惜這種小修小補根本無濟於事。事實證明,環保署思慮不周,做事馬虎,愈搞環保,愈不環保,徒然勞民傷財,引起怨聲載道。

大事做不了,小事做不好,正是港府的特點。當局口口聲聲重視環保,實際上不是雷大雨小,就是虎頭蛇尾,至今毫無成效。就說改善空氣質素,當局去年提出「清新空氣藍圖」,煞有介事由環境局、運房局、食衞局及發展局跨部門合作,並推出新空氣質素健康指數,聲稱二○二○年要達到新空氣質素指標水平云云。到頭來,無非又是更換柴油車、遠洋輪船轉用更環保燃料、重組巴士路線、降低燃煤發電比例等,沒有甚麼新招,證明當局黔驢技窮。

更不堪的是,香港陷於一片政治狂熱,社會紛紛擾擾,烏煙瘴氣,經濟民生問題根本無人關心,遑論環保。即使是迫在眉睫的三堆一爐問題,也受阻於立法會,不知何時才能通過。正如唐詩所云,「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政府無能,政客無良,議會空轉,施政癱瘓,藍天白雲固然愈叫愈走,垃圾圍城恐怕亦將一語成讖。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