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盎然,又到行山遠足的好時節,但須慎防被蚊蟲偷襲,有皮膚科專科醫生表示,平均每年接獲逾十宗被蚊蟲叮咬後出現較嚴重過敏反應的個案,包括引致水泡和風癩等,需處方類固醇或口服抗組織胺等藥物控制病情。醫生建議市民郊遊遠足時切勿掉以輕心,盡量穿着淺色長袖衣物,並適當使用含少量「驅蚊胺」(DEET)成分的驅蚊產品,才能防止蚊叮蟲咬。

林嘉雯指蚊蟲吸血時會分泌「抗凝血」物質,令皮膚出現痕癢、紅腫等反應。

有市民被蚊叮後,手腳出現逾十粒、長約兩厘米的水泡。

皮膚科專科醫生林嘉雯表示,蚊蟲叮咬皮膚吸血時會分泌「抗凝血」物質,刺激人體免疫系統,以致出現痕癢、紅腫等常見反應,正常數日內會自動消退。然而,個別免疫系統較差人士,被蚊蟲叮咬後會出現水泡、膿泡、風癩和眼腫等罕見過敏反應,嚴重者更有機會出現氣促、頭暈和呼吸困難等,需即時送院治理。

勿弄穿水泡防感染

林憶述,曾有一名從日本來港定居的女病人三度求診,每次都是與子女外出遊玩時被蚊蟲叮咬後,手腳多處出現超過十多粒約兩厘米的水泡,即使穿上長袖衫褲亦避無可避,需處方類固醇藥物控制病情,相信與其個人體質有關。她提醒患者切勿弄穿水泡,以免傷口受細菌感染,甚或留下疤痕和色素沉澱等另類皮膚問題。

另又曾有一名中年女病人反覆受風癩問題困擾,引致長期失眠和精神不振,初時以為是誤吃不當食物而過敏,但戒口多年病情仍無好轉,驗血亦證實與肝腎或甲狀腺等問題無關。她事後回想每次病發前都曾被蚊咬,才證實風癩與蚊叮有關,需由醫生處方口服抗組織胺,才能控制病情。林建議免疫系統反應較大的病人,應盡早接受過敏測試,找出致敏原。

精油驅蚊未必有效

林嘉雯又分享驅蚊小貼士,她指不少市民傾向選用全天然精油來驅蚊,但實際上未必全部有效,如傳統香茅油的驅蚊效果只能維持二十分鐘,亦有病人使用精油後皮膚敏感。她稱,DEET濃度百分之十至三十的驅蚊產品最有效,在皮膚外露位置和衣物上噴灑或貼上產品,功效可持續數小時;惟兩歲或以下的兒童不宜使用,也不建議直接在臉部使用,以免皮膚過分吸收。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