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了的董建華,在政改的關鍵時候突然高調亮相,惹起我浮想聯翩。九七回歸的鏡頭仍宛若目前,一晃眼,董先生已老,我自己也由青年步入了中年,實在不無感慨。歷史發展環環緊扣,錯綜複雜,沒有董建華,港人應不會養成七一遊行的習慣;但說不定有了董建華,中央才不敢給港人「真普選」。以此觀之,董先生人雖老,但影響力未老。

我的意思不是說董建華會向中央打小報告,蓄意阻撓在港實施普選,即便是會,單憑他一家之言,也動搖不了中共對港政策的大方針。我相信是中央領導人眼見老董任內,一些以反中亂港為職志的傳媒,極可能勾結了外國勢力,有意煽惑港人、製造事端,而部分港人又易受蒙蔽,隨着他們的指揮棒起舞。凡此種種,在北京看來,我們近於民智未開,故更不放心「開閘」。

老董在任期間,北京大抵覺得港人有三不該:第一,栽贓嫁禍;第二,背棄責任;第三,欠見事之明。造成上述三錯,主因是那些別有用心的傳媒刻意誤導所致,但不少港人無法去偽存真,就有見事不明之弊,既見事不明,又如何有資格自決前途?

老董任內最大的罪名就是推行八萬五政策導致樓價大跌、經濟重創,但上述政策在九七年金融風暴後便已停下來,並未正式實施,一個未實施的政策卻要為經濟下滑而負罪,這不是栽贓是甚麼?另外,訂立二十三條本是香港的憲制責任,歐美地區也會訂立國家安全法,但為甚麼港人偏可逃責?又有人以為推倒老董,捧出當時民望最高的曾蔭權便有出頭天,但事實上,貪曾比老董更差,部分港人的眼光如此拙劣,更讓北京有理由不開放民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