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來是港府施政的通病,而其中一個後遺症就是教育欠缺規劃,亂象叢生,以致學額年年不足,學生年年受害,家長年年徬徨。

官立及資助小學明年入學的小一自行派位程序即將開始,最新資料顯示,明年適齡升讀小一的學生人數再創高峰,單是本地學童已預料為數五萬九千人,加上預料來港升小的跨境學童,估計將突破六萬三千人大關,但全港官津小學學額則只有四萬八千多個,缺額一萬多個,情況嚴重。本來,水來土掩,兵來將擋,學生人數上升並非甚麼大問題,只要當局未雨綢繆,做好規劃,增加配套,便能吸納新增學生,把問題化於無形。可惜的是,港府對有關問題一直漫不經心,既無完整人口規劃,更無妥善應對措施,明年能否成功拆彈,防止學位爭崩頭亂象重演,不容樂觀。以港島東區為例,預料即使採取「加班」、「加派」措施,仍欠一千五百個學額,而近年有多個屋苑入伙的觀塘區,情況同樣嚴峻。其實屋苑非一日落成,學生數據亦不難掌握,如果當局及早綢繆,何至於如此狼狽?

令人無法接受的是,當局不知吸取教訓,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事事急就章,應付了事,包括計劃在觀塘區推出兩個「火柴盒」式空置校舍,讓合資格辦學團體申請復辦小學,但限期只有九年,被譏為「短命小學」。港府把教育當成權宜之計,結果造成小學學額爭崩頭的亂象愈演愈烈,不斷惡化,北區學額不足未解決,問題更蔓延至全港,港島東明年更淪為重災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自雙非問題湧現以來,學額不足一直困擾家長與學生,然而港府至今仍是束手無策,以致亂象不絕,怨聲載道。去年,數百名北區學生成了犧牲品,在學位供不應求下被派到大埔及其他地區入學,引起學生家長強烈不滿,紛紛自行返回北區「叩門」,亂上加亂。而跨境學童亦同樣受害,當局去年實施「跨境學童專屬校網」機制,聲稱可理順北區派位亂象,最終不少跨境學童被派至東涌、馬鞍山、黃大仙等遠離口岸的地區,幼小年紀就要長途跋涉,舟車勞頓,叫人情何以堪。教育官僚失職,學額規劃失當,無論本地還是跨境學童,同樣受害。

說到底,本港教育問題多多,根源就是港府胡混度日,敷衍塞責。眾所周知,前朝政府對內地孕婦中門大開,雙非兒童累積多達二十萬人,跨境來港入學的人數必節節上升,造成學額緊張,可是港府從來沒有提過有效措施拆彈。日前新學年開學,由於通關口岸無法疏導大批湧至的跨境學童,大排長龍,連累大批學童遲大到,就是證明。

學額不足亂上亂,學子徬徨年復年。教育需要長遠籌劃,小一學額需要通盤規劃,處理跨境學童問題更需實事求是。適齡學童持續增加,明年小一派位將是一個大挑戰,當局必須及早籌謀,周全拆彈,千萬別再誤人子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