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默克爾首訪戰火中的烏克蘭,可惜未能博得國際社會的掌聲,反而遭普遍質疑動機何在,甚至令人聯想二戰初期德蘇聯手瓜分波蘭。這一尷尬的現實,凸顯弱肉強食的國際叢林法則並未改變。

默克爾訪烏有兩個目的,首先是對與莫斯科僵持的烏克蘭表示支持,並送上五億歐元作為見面禮;其次是敦促烏總統波羅申科周二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見面時,對解決邊境衝突問題持開放態度。明眼人一看就知,默克爾挺烏只是表象,希望烏克蘭盡快解決同俄羅斯的對立衝突才是此行真正目標。德俄兩國經濟關係非常密切,而且默克爾同普京私交甚篤,由於俄烏衝突,德國被迫制裁俄羅斯,但制裁是雙刃劍,殺敵一萬自損八千,某程度上說,是烏克蘭拖累了德國,只有盡快擺平俄烏衝突,才最符合德國的利益。

如何才能解決俄烏衝突呢?默克爾重申要外交解決,潛台詞是歐洲不會為烏克蘭打仗;她又讚賞波羅申科計劃下放中央權力。所謂畫公仔不用畫出腸,默克爾將公仔的腸都畫出來了,就是烏克蘭作出讓步,讓東部地區實行自治,滿足俄羅斯一方的期望。波羅申科心知肚明,一旦讓東部自治,遲早被俄國吞併,所以他強調決不會以放棄主權為代價,換取俄烏和平。

問題是弱國無外交,不管烏克蘭如何有骨氣,始終無法擺脫被大國主宰的宿命。當初美歐利用顏色革命,企圖將本屬俄國勢力範圍的烏克蘭納入自家懷抱,雙方通過代理人展開角逐,政權幾番易手,政局動盪不安。始亂必終棄,歐美點燃烏克蘭亂局的火把卻燒到自己,如果歐俄為自身利益而出賣烏克蘭,上演當年納粹德國同前蘇聯合謀瓜分波蘭的一幕,不足為奇。

兔死狐悲,對於烏克蘭的悲劇命運,香港人絕不能只當看戲,因為香港政改爭議的背後同樣是中美角力,佔中與反佔中,不過是代理人之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