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以前在外地人眼裏有個最大特點,就是銀行多過米舖,金融中心招牌絕非擺設。時移世易,舊貌新顏,多得開放個人遊令豪客蜂擁而至,如今米舖幾近絕迹,銀行亦買少見少,但通街珠寶店、藥房和化妝品店。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比「梗有一間喺左近」的便利店,有過之而無不及。

銀行多代表繁榮,但「遊客專門店」遍地開花,客多為患帶來的,卻是煩惱。除了令中港矛盾加劇,亦讓港人不勝其煩。有調查發現,逾八成受訪港人認為珠寶首飾及手錶店過於氾濫;七成三人認同化妝品及個人護理用品店數目過多;超過六成半人指個人遊推高商舖租金,令做街坊生意的小商戶難以為繼。自由資本主義下,資本話事,弱肉強食,商舖單一化問題非香港獨有,但其嚴重程度,卻是全球之冠,堪稱香江奇景,而所衍生出來的租金失控,更像「癌細胞」般,遲早令本港經濟病入膏肓,回天乏力。

本港零售業銷售額連跌五個月,經濟陰晴未定,然而在早被內地遊客「攻陷」的上水和元朗,卻出現吉舖愈來愈多、租金愈叫愈高的怪現象,究其原因,業主依然憧憬好花會常開,「遊客專門店」將繼續攻城掠地。

個人遊高燒難退,小商戶一殼眼淚,經濟失調,租金逆市乾升,這樣的「小陽春」,更似回光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