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制派八月十七日發起的大遊行,到底有多少人參與,最終都不會出現一個各方都認同的數字,正如參與「七一」大遊行的人數。原因很簡單,遊行人數代表了各自派別的民意基礎與政治話語權,一定不能自示其弱。二○○五年的七一大遊行,民主陣營一度公布參與人數為四萬五千人,可能之後覺得不好意思,主動大幅下調至二萬一千人,由此招致同盟抨擊,並威脅將不再參與遊行。

從有樣學樣的大簽名,到有樣學樣的大遊行,建制派針對民主派的「反鬥」行動漸漸公開化、激烈化、全民化。香港政治的兩極化,已經形成。

其實,甚麼是香港最大的政治?人人都能有希望地工作、有尊嚴地生活、有保障地老去,就是最大的政治。

民主派永遠都在高唱民主、自由、直選,彷彿一有直選,香港所有的民生問題、經濟問題、發展問題全部迎刃而解,從此跑步進入「理想國」,個個可快升職、有大屋住、有靚車揸,均貧富、等貴賤。為了「民主大躍進」,民主派幾乎可以改名「『不』字派」──在任何參政、議政場合,他們幾乎只有一個聲音:不!

北京的耐性已經被「不」字派消磨殆盡,這就是一國兩制白皮書出台的背景。北京的立場已經明確,香港只會實現漸進式民主,不可能給予「大躍進」的可能;假若「不」字派要以擾亂香港正常秩序為手段,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則北京一定會以國家主權行使管制。屆時,香港的民主,將被民主派摧毀。

香港如同一架巨大的客機,若要轉向,就必須給予巨大的空間和時間。世界上沒有可以即時轉向的客機,更不存在可以瞬間變局的政體。

當年,美國認為有能力在一夜間玩轉伊拉克,全球無數民主鬥士亦無不鼓瑟吹笙、善頌善禱。現在的伊拉克是「理想國」還是「活地獄」,大家心裏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