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美蘭報道】孕婦懷胎十月,應滋補得宜,做個健康準媽媽。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師表示,懷孕首三個月身心狀態劇變,孕婦或出現怕熱、疲倦,容易嘔吐等徵狀,須保持均衡飲食,但宜「少食多餐」,減少作嘔問題。懷胎中至後期,或逐漸積聚「胎毒」,可能會出現水腫或「熱毒」等,準媽媽應適量運動,吃清熱解毒食物。

蘇晶表示,孕婦在懷胎的不同階段,可考慮利用不同藥材調理身體。

港大中醫藥學院首席講師蘇晶指,養胎策略可分五個階段,首四周是「疏肝調情志」;懷孕八周時需「和脾胃調氣」;九至二十周目標是「強體魄防病」;二十四至三十二周要「清胎毒防腫」;到三十六周便主攻「益心氣順胎」。

初期疏肝為主

蘇晶解釋,懷孕四周前較易精神緊張和不知所措,中醫注重「疏肝調情志」,減少小產風險。這時期孕婦可進食滋養肝腎、補氣補血及寧神藥材,如桑寄生、菟絲子、麥冬等,例如桑寄生雞蛋茶可補腎安胎。惟懷孕初期體質較虛弱,切忌以紅參、冬草蟲、鹿茸等「熱氣」藥材進補。

懷孕初期容易作嘔作悶,食欲不振,是由於賀爾蒙變化影響,中醫相信腸胃黏膜會出現水腫,「食太多就容易嘔」,因此宜吃開胃食物及蔬果,少吃「熱氣」食物,保持大便暢通,建議「少食多餐」。中醫認為紫蘇、薑、砂仁等有止嘔作用,可用適量煲湯予孕婦飲用。

臨盆前重補氣

蘇晶又指,懷孕達六至八個月時,胎兒愈來愈大,胎兒的新陳代謝物也較多,當這些代謝物質殘餘母體,可積聚「毒」,包括有熱毒、濕毒及水毒。她解釋:「皮膚痕癢、風癩就係因為濕毒。」水毒的徵狀是水腫,四肢乏力;積熱毒則容易生痱子、便秘。

她建議,出現上述「胎毒」徵狀的孕婦可適量以白蓮鬚、茯苓、淡竹葉等清熱清心火藥材煲湯水解「毒」。孕婦也要適量曬太陽、多步行、游水等,以吸收維他命D,並補充鈣質食物,改善水腫。臨盆前數星期,除適量運動,可吃黨參、黃芪等補氣藥材,減低難產的風險。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