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記者協會早前發表聲明,指香港的言論自由正面臨三十年來最嚴峻挑戰。屈指一算,三十年前即是一九八四年,當時仍屬港英年代,距回歸尚有十多年,在那段期間,本地的言論自由當真勝於今天?此等說法,一直教我納悶。

早前,香港電台找來記協主席作訪問,一聽之下,我方才恍然大悟,原來人家是以兔子跟馬兒比大小,見到馬兒長得比兔壯,就責怪養兔人不懂飼養,卻不知兩者是不可比較。要比,就該兔跟兔比、馬跟馬比才合理。

今日,某些媒體被中資機構抽廣告應是事實,部分傳媒人受親中人士施壓也該確有其事,我不否認香港的言論自由可能正在收窄,但不代表情況就比殖民地時代更差,我們絕不能如此混淆視聽、誤導他人。你知道嘛,在港英年代,小小的香港竟能孕育出一份全世界最賺錢的報紙,原因之一,是該報當時特別得到港府垂青,經常將獨家猛料交由它披露,因而使不少讀者趨之若鶩,該報的身價自然便非同凡響。但你試想,當一個傳媒長期在政府輔翼下成長,它能承擔監察政府、維持公義的神聖職責嗎?這算不算官商勾結?在今日香港的媒體中,還有如此明目張膽的嗎?以此觀之,我們的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了?

記協主席稱言論不如早年開放,重要理據之一是說八十年代她可跟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做專訪,如今便很難專訪領導人了。她可明白,當時中國正處於開放初期,如要向國際發布訊息,往往要透過香港記者,但如今已不必如是,這不是開放不開放的問題,而是有否需要的問題。否則,何以當時本地傳媒又很難找到英女王、英首相作專訪?因為人家不需要你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