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航MH17客機空難真相未明,涉事各方仍忙着推諉於人,互相指摘。

史上最震撼的幾次民航機被擊落事件,都與事發地區政局緊張有關。一九八三年前蘇聯軍機擊落「偏離航道」的南韓客機,正值冷戰高峰期,東西方劍拔弩張;五年後美國軍艦在霍爾木茲海峽附近擊落伊朗客機時,兩伊戰爭亦處於白熱化階段。廣義上說,令當事者泯滅良知、「殺紅了眼」的政治爭鬥,是這類反人類行為的「真兇」。

MH17遇難者仍陳屍荒野之際,中東加沙已有逾六百名巴勒斯坦人倒在以軍清剿哈馬斯武裝的炮火下,包括四名在沙灘上踢球的小孩。他們的生命與馬航客機乘客同樣寶貴,但美國和歐洲的政客們似乎對同樣血腥的場面視而不見,而以巴之間的悲劇,更已持續超過半個世紀。

與加沙一樣,烏克蘭的人道災難亦因戰爭而起。西方國家為將勢力範圍東擴,在烏克蘭煽動「民主革命」,俄羅斯不甘受辱,為保住自己的利益和戰略縱深空間強勢反擊。烏克蘭淪為雙方利益博弈的戰場,是最大輸家,而馬航MH17則不幸成為這場血腥廝殺的陪葬品。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如果只關注導彈誰人所射,不從政治層面檢討和反思災難為何發生,悲劇只會一次又一次重演,只是時間不同、地點有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