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六百隻紙熊貓近日進駐中環PMQ元創方引來大批市民朝聖之際,其他同樣由古蹟或舊建築改建的藝術場地卻大拍烏蠅。本報假日巡視民政事務局提供支援的創意藝術中心(下稱創藝中心) 及由發展局管理的牛棚藝術村,發現只有零星參觀者。其中,創藝中心更成學生自修及老人休憩地方,人流稀少下,有設計師就由創藝中心過檔元創方開業。藝術文化界炮轟政府三大不足,包括政策欠視野,管理欠統籌,資源欠投放,難以吸引人流,令不少藝術場地瀕半死狀態。

元創方

一千六百隻紙熊貓,早前進駐中環元創方,大批市民前往參觀,令其他藝術場地相形見絀。(資料圖片)

牛棚

牛棚內二十個單位中,逾半未有開放予公眾。

創藝中心

人流下降,創藝中心成學生自修及老人休憩地方。

Catherine表示,創藝中心參觀人數逐年減少,望中心加強宣傳。

Liyan指出,創藝中心市集近年生意減少,決定專注於元創方開舖發展。

盼多啲節目
劉小姐(學生):無聽過牛棚,其實可以多啲宣傳,搞多啲活動,等人認識呢個地方。

陳小姐(文員):都唔熟悉呢啲地方,但如果有節目搞,可能會去吓。

周日下午,坐落土瓜灣馬頭角,建於一九○八年,前身為牛隻屠房的牛棚藝術村,只有十名市民在內參觀,二十個單位只有四間開放讓人入內,富有歷史色彩的磚屋外則放滿雜物。首次前來的港人陳小姐表示:「呢度雖然有藝術氣氛,但都幾荒涼,又無邊間單位有開。」

租戶:新鮮感不再

至於由石硤尾工廠大廈改建而成的創意藝術中心,記者先後到訪兩日,均見過半單位烏燈黑火,大門緊閉,其中部分單位內無一物或只有少量雜物,如同空置。每層走廊只有兩、三名參觀者遊蕩,整棟大樓顯得冷冷清清。地下平台雖有不少人前來,但他們前門進後門走,未有停留,只將中心視作通道,而平台同時置有椅桌,更成學生自修及老人休憩地方,「呢度夠晒靜,坐幾耐都無人騷擾,幾好。」一名正在溫書的中學生說。

「假日好多單位無開,啲人見到無咩嘢睇,就少咗嚟。」租用創藝中心單位的租戶Catherine指出,中心啟用六年新鮮感不再,且位置較偏僻,附近除二級歷史建築美荷樓青年旅舍外,鮮有景點可逛,參觀人數因而逐漸減少,「最多人嚟係中心搞市集嗰時,以前插針都唔入,依家都見有空位。」她擔心元創方運作上軌道後,創藝中心人流進一步減少,「依家我哋有位合作開嘅設計師,已經過檔元創方自己開舖。」她促創藝中心應加強宣傳,舉辦更多市集及鼓勵更多單位開放予公眾活動。

宣傳作支援最重要

由創藝中心過檔元創方開設自家品牌的設計師Liyan表示,過去參加中心舉辦的市集,人流漸少下,生意大減五成。於是改到元創方發展,「嚟咗呢度一個月已舉辦咗兩場首飾工作坊,宣傳至係我哋最需要嘅支援。」

對多個藝術場地未能帶動人流,中文大學文化管理文學碩士課程主任何慶基分析,各個場地由不同政府部門或組織管理,整體欠規劃及發展方向:「牛棚由發展局管理,位置偏僻,旨在安置租戶,唔會諗發展藝術,政府唔會投放資源,已經半死。至於創藝中心,政府批咗幢建築物出去,營運者就要自負營虧,無錢舉辦太多大型活動,建立唔到鮮明性格去吸引市民入去。」文化評論員胡恩威指出,部分古蹟用作藝術家工作室,並設市集展示及銷售其作品,惟港府並無長遠規劃,亦缺乏市集政策及發牌制度,不利藝術家發展。

創藝中心發言人指出,作為一項民政事務局有份參與發展的項目,該中心與元創方定位及發展方向不同,創藝中心提供藝術工作室,服務藝術家及團體租戶,部分人希望在安靜環境創作,亦有租戶希望較多人流,中心會盡力平衡及配合。發展局發言人則稱,過去五年參觀牛棚人數均有增長,現有出租單位可讓更多藝術工作者或藝術團體使用。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